作为一个山西人,我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骄傲——全国各地的面食没有能比得上山西的。毕竟山西面食的花样繁多,面食之乡不是白叫的。离开山西上大学的时候,吃不上好吃的刀削面,试遍了食堂的各个档口和学校周边的小馆,甚至连一碗能吃的面条都没有。后来在学校两里地外发现一家陕西面馆,想家的时候就去吃一碗干拌臊子面聊以慰藉。但一边吃得很开心,一边还在心里翻个白眼:山西的卤有菜有汤半干半湿,在家里面占六成卤占四成,再看臊子面,干拌就纯干,带汤的就是纯湿,臊子还没多少,切。
作为一个山西人,还有一样瞧不上的是挂面。一看到超市的挂面就想起我爸做的清汤寡水的一锅。面没嚼头也就算了,还特别容易坨成一坨,嘴里的寡淡是即使先炝一下锅再荷包个蛋也拯救不了的。所以当第一次在北京的川菜馆子里点了一碗担担面的时候,端上来一看到红油里的挂面,我就在想:啊,也不过如此嘛。担担面那么有名,原来也就是挂面。
作为一个山西人,以拉面为代表的汤面,我也不大瞧得上。号称是牛骨熬制的高汤,我也并没有喝出牛身上精华的味道,反而像是各种化学提取的廉价调味品勾兑的味道。如果没有上面漂着的那层红油,估计我也吃不下几口。
直到吃过了西安的柳巷面,辣椒面炒制的牛肉倍儿香,配上酸辣开胃的土豆、胡萝卜、菜花、木耳、豆干丁,嗯,真香。直到吃过了重庆的豌杂面,耙耙的豌豆,干香的猪肉臊子,和细面拌起来,不只是麻辣那么简单,嗯,真香。直到吃过了苏面里的素浇面,清澈的红汤头看着寡淡,却回荡着猪肉猪骨经过长时间炖煮散发出的绵长的芬芳,香菇木耳面筋微微清甜却又融入了猪骨的醇厚,嗯,真香。直到吃过了窝子面、烩面、板面、葱油面、扯面、拉条子,我才发现,原来别的省市的面食也有好吃的啊。不同的面有不同的香,把两种类型完全不同的面作比较,就像拿民谣和摇滚作比较,本身没什么可比性。所以也没必要把自己家乡的面食抬得那么高,把家乡之外的面食扁的那么低吧。
原来的骄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差点让我错过了一整个世界的面食,想想也是挺后怕的。所以,千万别让你原本的优势和骄傲,变成你接受新事物的阻碍。人还是要多尝试尝试新鲜的事物嘛。
但好在,人的偏见会随着见识的增加而变少,经历的越多越能摆正自己内心的位置。现在,挂面在我这里的地位提高了不少,我也会偶尔熬点骨汤或者炒个肉臊子配它吃。当初觉得难吃,可能仅仅是因为不知道挂面的其他吃法吧。
吃的面多了,就发现每种面只有那么几种甚至一种最适合的卤/浇头/臊子/汤。反过来,每种卤/浇头/臊子/汤最适合的也就那么一两种面。就好比我始终认为刀削面最适合的就是西红柿鸡蛋卤,要那种有菜有汤半干半湿的卤。全国大小城市的山西刀削面馆里最常见的猪肉刀削面就是很差的搭配,面上摆几块猪头再浇上猪肉汤,生生变成了汤面。刀削面不像细面,更宽更厚也更劲道一些,吃汤面很难入味,只有面带着卤子秃噜秃噜来几口,才能吃出面刀削面的滑、劲道和滋味。就像如果用日式拉面的豚骨汤配上拉条子,大概也会差拉面本身很大一截。
所以一碗面好不好吃,合适很重要。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廉价的也不一定是最差的。合适的元素搭配起来,才能迸发出光彩。
一碗面如此,生活也是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