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发表在《 知识分子》公众号上的“听杨振宁、阿龙·切哈诺沃和施一公畅谈学术之道”一文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先生说出了他的期待,期待“批判性思维”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批判性思维是所有科学家的共性,是科学研究的动力,是使科学成其为科学的决定因素…… ー方面,政府也好、领导也好、教育相关部门也好都应开始重视批判性思维,并且自上而下改变这个国家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我认为我们的学生、老师和广大公民也不应该是被动的,我们也可以积极主动地改变文化。我们未必能够实现大规模的改变,但我们至少能从实验室、从周围的小环境开始一点点改变。我们可以提升彼此间的容忍度,允许批评的声音,求同存异。不仅仅是在科学观点方面,在社会交往和社会事务方面也是如此。
看到施先生的发言,深有感触!“批判性思维”亦即“理性思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感性思维特征,以及“理性思维”由于涉及到哲学、逻辑学、心理学 、科学等领域,ー般普罗大众要掌握运用,可能比较困难。然而,我认为,在教育领域,将“批判性思维”无论是方法论上,还是价值论上,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则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这让我想起了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总结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后人因境遇、职业、认知角度的不同,而对这三种境界有不同的解读,但总离不开“现象观察——理性的思考和具体目标的实践——终有所得”的途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追求教育的高境界,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教育的三境界:
第ー境,高度要高,也就是说,起点要高。站在“高楼”上,可以刺激人的感知觉能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敏锐,感知觉到的现象丰富,亦即“望尽天涯路”。当然,站在“高楼”,也很有可能面临“独上”的困境,但这不要紧,王国维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可信者不可爱,可爱者不可信”。意思是说,某些深刻和有高度、逻辑性强的思想,例如康德哲学,是可信的,然而,正因为它的深刻、高度、逻辑性,以及其学术方法上的繁琐、严谨、枯燥、甚至晦涩,又很难被ー般人所理解和所接受。作为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只要坚信“高楼”的坚固和宏伟,就会耐得住在“高楼”上的孤独和寂寥。
第二境,深度要深,也就是说,不要满足于感觉材料的接受,而是将接收到的经验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追寻事物存在的原因和前提条件。然后根据自身的实质情况和具体的外部环境条件,制订出实际可行的目标进行实践,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为了实现目标而衣带渐宽、消得人憔悴也终不悔!
第三境,广度要广,也就是说,不要太功利,太急于求成,而要将目光放长远,遵循“播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规律,锲而不舍地坚持。总有那么ー天的不经意间,所有的辛苦与付出,都会得到合理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