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灰人手记-分享学习中国古建筑的艺术

文/落非花

建筑是个神秘而悠久的行业,建筑工人也从历史的时代中一直传承了下来。

古代那些巧夺天国的建筑,富丽堂皇大气明艳。有的精巧自然。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体现了建筑美学的高度,还包含着丰富的智慧。

一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在落成时往往充分考虑地理环境、朝向、光照等自然条件,以达到最佳的采光、避暑、通风、保温等效果。此外,它们还经过精心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人们的实际需求,比如舒适度、使用方便等方面。这些设计理念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智慧。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建筑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建筑的材料、结构、装饰等方面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比如建筑所采用的木雕、石雕、彩画等装饰艺术,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中国古代建筑还经常被用于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建筑集合了人与自然、文化与艺术的多层面智慧,是一种金字塔式的文化遗产,体现出中国古代的独特魅力。



我们今天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知,把它作为人类智慧的遗产,也就是文化遗产这个奠基性的研究工作,以及相关的保护工作,是90年前朱启钤先生创建的中国营造学社开启的。营造学社集结了国内的精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梁思成、刘敦桢,当然还有很多坐标性的人物。他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中国的学术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现代田野考古调查、文献挖掘、解读,在当时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国际氛围下,中国建筑终于登上了世界舞台。虽然音量很小,深度也不够,但是起码得到了尊重。1956年以后,国家集结了全国建筑学方面的精英,经过前后八次修改,到1965年,完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这部经典著作,把中国建筑放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做了经典的概括。那么,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基本特点呢?

  结构特点凸显中国古代工匠的大智慧

  第一个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就是结构。就是承重结构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包括三种结构式样: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这几种方式都是根据地域分布的。第一种井干式建筑比较原始,就是木头两端砍两个榫口,一个一个咬在一起,叠起来。这在汉代以前非常发达,汉武帝的井干楼就是这种类型。今天,井干式建筑主要集中在云南的西北部和四川的西部,这些地方盛产木材,现在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第二种抬梁式,集中于北方的宫殿和住宅,因为北方气候严寒,屋顶厚重,木材不容易腐朽也不容易长白蚁,抬梁式建筑安装、预制装配都很简单。第三种穿斗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南方。因为南方多雨、潮湿,容易糟朽。靠近檐口的柱子下边糟朽了不用揭瓦,直接拿个大锯把这个柱子锯了,接一段或者拿石头垫上来。在四川、湘西、贵州、广西的西北部,都有大量的穿斗式民居。他们搬新地方的时候,楼板甚至瓦都不揭,力气大的壮汉直接扛着走,到了新地方大体摆平,不够的地方垫一垫就行。所有的吊脚楼,也都是这种结构形态。

  用西方的经典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都没法解释中国古代建筑。按照理论力学,建筑的柱脚必须用钢筋混凝土或钢螺栓固定在地基上,这叫刚接。中国古代建筑哪个是刚接的?没有一个,从根基上就不一样。但是它的优点就在那儿摆着,蓟县独乐寺经历过28次大地震,在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摆动了好几米,最后回到原位。独乐寺的柱础经过考古部门的清理,在原来的土地上夯了夯,摆个柱础搁上去,做模拟实验时发现,这是最抗震的。

  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组群布局

  第二个特点,就是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其中包括各式各样的屋顶形态,还有各式各样的组群布局,以及非常丰富的色彩。当代的城市规划顶级权威埃德蒙·N·培根的《城市设计》中提到,西方的建筑色彩不可能像故宫那样丰富。他写道:“你进入故宫,从天安门走进去,看到的就是一个非常辉煌的、色彩的交响乐。”

  第三个特点就是组群布局,这也是中国的特色。纵观中国古代建筑史,绝大部分建筑是趴在地上、平面展开的。比如沿着北京的中轴线走一遍,最高的建筑是正阳门,没有超过40米。然后往北走,穿过天安门到了午门,37米高,然后是整个中轴线最高大、最隆重的建筑太和殿,本身只有26米,加上8米高的台基,总共35米。然后往后到景山,再过去到鼓楼、钟楼结束。各个建筑之间以及建筑和自然山水之间,常常会以一座建筑的门框或梁柱,作为后一座建筑或山水景物的画框,反过来也是如此。像这样的画面,在中国唐代以后遗存的建筑中,只要是组群建筑,就一定能够找到。在欧洲,包括希腊、意大利找不到同样的画面。这才叫景观设计。东陵、西陵、十三陵以及皇家园林都是组群布局,这绝对是世界顶级的景观建筑设计。

  城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合体

  第四个特点就是城市。全世界延续至今没有中断过使用的古城,我们国家是最多的、最丰富的。成都起码有2400年以上的历史,周边的三星堆、金沙遗址没有文字,但是有刻画符号。我们不能肯定这个刻画符号一定不是文字,但起码这些符号不像甲骨文一样可以解读。像成都这样的城市在中国很多,我们的城市建设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我们原有的城市特点是和自然环境的呼应,现在很难找到。比如1988年做阆中规划的时候,坚决要求市政府迁出去,把老城保护下来,然后再做减法。再比如,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原来有很多票号,都是金融资本。类似的古城在中国本来到处都是,但现在实在太少,这是一个损失。有志于此的人可以把中国城市好好研究一下。

  蕴含深厚的价值观

  西方为什么很长时间瞧不起中国建筑,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度地解说价值观。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尊重大自然,用《中庸》里头本体论的话,人生的、社会的最高境界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参天地、赞化育”。我们现在叫做天人合一,董仲舒叫天人感应。最高境界是范蠡最早提出来的,即“人与天地参”。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识客观规律,并根据认识的规律,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这就是我们的文明几千年长盛不衰、没有中断的一个奥秘。

  总而言之,要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真正在人类历史上的价值,是它里头的大智慧。和建筑遗存相对应,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和图籍——比如世界记忆遗产样式雷图档,还有大量描述,非常翔实地揭示出,我们的古人怎么样思考建筑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每个人的健康发展的关系,这其中的智慧比西方几千年来的建筑文化相应的思维要深刻得多,也更有挖掘、借鉴、弘扬的价值。


在世代生息营造的历史过程中,各族人民累积了丰富的建造经验,涌现出众多能工巧匠。充满智慧的建筑形式,朴素深广的建筑哲理,臻于完备的营造制度,种类多样的装饰艺术,独特的木作、砖石瓦作等建造技艺,熔多民族传统文化于一炉,汇各地建筑精粹于一体。

中华建筑集各民族建筑文化之大成

中华大地上的建筑文化具有延续性和一致性。世界古代三大建筑体系中,唯有中国建筑体系首尾相贯、一脉相承,延续了3000余年。中华文化的刚柔相济、虚实相生、情理相依、礼乐相和,在建筑形态上反映为宏观平衡的规划思想、秩序明晰的形制法式、节奏协调的群体构成、以人为本的空间尺度、寓意深远的象征符号、师法自然的园林形式等,呈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特征。

故宫。(图片来源: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使中华建筑文化呈现多元共融之势。自秦汉以来,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各民族来往愈加频繁,通过地理空间的互嵌,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和分布形态,各民族建筑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汉族合院、藏族碉房、维吾尔族阿以旺、蒙古族毡包、侗族鼓楼等,都体现了建造方式与建筑风貌的丰富多元。

百工之巧——中华建筑物质形态的多元融通

“土木共济”的建造体系。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条件悬殊,地方性建造材料各不相同,建筑在空间地理上自然分化为土、木两大体系。穴居,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土”文化特征,是黄土高原的主要民居类型;巢居,体现了长江流域的“水”文化特征,干栏式建筑最早出现于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南方群众的主要居住方式。

中华文明初期,穴居在由地下到地上的演进过程中,与长江流域的木构技术产生了双向的文化交流与渗透,形成了土木共济的建造体系。夯土、木构相结合的“茅茨土阶”构筑方式,既用于百姓的居所,也见于考古所发现的夏都二里头宫殿等重大建筑。春秋至秦汉,不仅秦咸阳宫、汉未央宫形制恢宏,楼阁台榭夯土高筑,见于后世的木构体系特征也已成型,包括抬梁、穿斗、井干三种木构形式,庑殿、歇山、悬山等屋顶样式。

敦煌。(图片来源: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建筑文化在民族大融合中交流汇集并得以显现。比如,佛教建筑中的寺院融入祠庙和宅邸,佛塔融入楼阁,经幢融入阙、表;汉族席地跪坐的起居方式逐渐改为垂足而坐,建筑内部的高度随之升高;观念上不再“度堂以筵,度室以几”,而是改用“间”作为室内空间的度量单位。自明代起,夏鲁寺、大昭寺等汉藏合璧建筑风格,在中原地区传播。在宋代制度化、典章化的基础上,清代的木构体系呈现更多的工巧意味。

“就地取材”的地方风貌。“因天材,就地利”,中华大地盛产土、木、石、竹等多种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无疑是最合理的建造方式,形成根植于地域风土的建筑风貌,实现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黄河中游一带在历史上气候暖湿,森林茂密,地面又覆有厚重的黄土。如此自然和地质条件,孕育了地穴、半地穴、地上木构的建筑形式,木材也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主流建造材料。各地在沿用木结构建筑支撑体系的同时,围护墙体就地取材、不拘一格。西南地区常用竹编夹泥墙,东北地区习用谷草拉哈墙,西北地区取生土砌筑土坯墙,中原地区以粘土烧制青砖墙。

同时,中华大地上还有各地域、各民族的多元建筑风貌作为补充。陕北地区层层迭迭、依山沿沟的靠崖窑洞群,河南地区星罗棋布、虚实相间的地坑院群,冬暖夏凉、节地节材,或隐于梁峁沟壑,或没于土塬之下。傣、景颇、德昂等民族的竹楼,是多竹地区仿照木构干栏式建筑而形成,木楼板、竹笆墙、茅草顶,通透轻盈,灵秀多姿。彝族的土掌房厚墙平顶,高低错落、朴实优美。石砌建筑中,布依族用片石、毛石铺设屋面、砌筑墙体,藏族、羌族以石块构筑碉房。此外,还有游牧民族“穹庐为室毡为墙”的移居建筑传统。就地取材,构成了中华建筑文化的诸多分支,形成了中华大地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多种地方形态并存的建造文化体系。

从上至下依次为:汉族合院、藏族碉房、维吾尔族阿以旺、蒙古族毡包、侗族鼓楼。(图片来源: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制器尚象”的营造技艺。“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是杜牧笔下美轮美奂的阿房宫。中华建筑体系之所以独立于世界之林,正是因其技、艺合蕴一身的建筑形象。《周易·系辞》提出“以制器者尚其象”这一中国传统设计思想,“见物而起意象,触类而长之”则揭示了传统营造技艺中一个至为重要的观念:“先有象而后制器”。中华建筑之华章璀璨,正得益于掌握此理。

“象”,统指天地间万物之形象及其物性,譬如上古有巢氏观鸟巢之象,因而教民巢居。《周易·系辞》列举了许多由象及物建造宫室的例子。周公作明堂,上圆以象天、下方以法地,体现了天圆地方的观念意识;中国古典建筑中屋顶、梁柱、台基三部分,应对了天、人、地的自然之象;建筑开间数量和尺寸多为奇数,隐喻了以奇数代表天之阳性;宫室建筑形象“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描摹了中国建筑的翼角如飞鸟展翅之势等。“制器尚象”,指引了中华传统建筑数千年的设计思想与美学意向。

“制器尚象”对于建筑营造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在基于术数体系的技术实践上。古代工匠通过这一知识体系,确立了数、象、方位之间的图式关联。凭借“制器尚象”所承载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实践,传统营造的技艺文明代代相传,中华建筑的成就辉煌绚烂。

和谐共生——中华建筑精神内涵的一体构建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华民族对天象的把握和对天人关系的揣度始于新石器时代。建筑的象征性是在建筑的功用、制度之外,以形喻意的表达。如河图洛书、八卦九宫风水图等与营造活动的结合,便是中华民族对建筑与天地环境整体认知的亘古记忆和理想寄托。

“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表达了自农耕文明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明堂辟雍、宗庙陵墓等重要的礼祀建筑,天圆地方、位致中和、中轴对称、序列方位,塑造了传统建筑精神世界的时空结构。北京四合院、徽州民居等日常居住建筑,以“堂”为中心,堂前院落或天井,既是人们体察四季寒暑、观睨昼夜变化的重要窗口,也体现了天地、宅、人三者“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和合秩序。

吊脚楼村寨。(图片来源: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于建筑选址、布局、形制、用材、建造等各个方面。通过天人合一的整合观念、避凶趋吉的心理追求、藏风聚气的理想模式、山水如画的景观意向,中华大地上的建筑聚落与天地自然有机融合。

“因地制宜”的环境意识。“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和谐相处。中华文明对“生”的感知博大精深,对生命的广义理解,对自然的亲和态度,也是中华建筑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华民族自古就认识到天时、地利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建筑文化中则反映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天地制宜的环境意识。先民早在商周时期就从“相土尝水”中,总结出“土会法、土宜法、土圭法”等成套经验。《诗经》记载有周人首领公刘率众“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开疆辟土、迁徙定居的故事。勘察山川形势、水土之宜,是千百年来人们选择城址、营建村庄、起造房屋时沿袭不变的环境理念。因地制宜,不仅渗透于城市、聚落、建筑的营造思想,古典园林更是秉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法则,在选择环境、利用环境、与环境共生等方面达至很高的境界。

“家国同构”的伦理秩序。随着周礼的制定和成书,建筑制度也被纳入“礼乐”范畴,成为仪度化的重要表现。中国建筑以“间”为基本单位,进而拓展“院落”为单元,从纵、横两个轴线上形成组群建筑关系,再以街巷为界,组成里坊、厢坊或街坊,进而聚合形成城市,多个城市组构形成国家。家国同构,体现了“家庭、家族、国家”从血缘到地缘、礼制建筑与礼制社会的结构特征。

天坛。(图片来源: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从源流上看,城市或乡村,小到一院一落,大到一坊一城,都是对宗法制度的空间再现。当然,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曾经讲究规制的空间形态、因循礼制的人伦秩序,未能束缚中华儿女的生活理想与浪漫情怀。各民族建筑中,黎族船形屋活泼的建筑姿态、侗族风雨廊桥柔曲的建筑形体、白族三坊一照壁明丽的装饰色彩,展现出中华大地上人居环境的有张有弛、重理容情,雅俗各得其所。




中国古建筑与现代生活住所的结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中国古建筑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与现代的住所设计结合可以产生很多美妙的效果。

首先,中国古建筑的设计融合了很多自然元素,比如采光、通风、遮阳等,这些元素也能够在现代住所设计中很好的运用。例如,在现代住所设计中,可以考虑建造中庭或天井,以达到采光、通风的效果,并将中庭或天井作为户外空间的延伸。此外,古建筑的布局设计非常注重私密性,现代住所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设计出更加私密、舒适的居住空间。

其次,中国古建筑的装修非常注重细节和材料的选择,这种设计理念也可以应用到现代住所的装修中。比如,在现代住所中可以加入一些古建筑常用的材料,如木材、石材、青瓦等,以提高住所的质感和品质。另外,古建筑的装饰元素也可以运用到现代住所的装修中,比如木雕、石雕、屏风等,这些元素不仅可以增强住所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与现代生活住所的结合可以为现代人创造更加舒适、具有文化底蕴的居住环境,带来更加美妙的生活体验。




例子一:北京晋商贡院

北京晋商贡院是一座古老的院落,原为明清时期晋商在北京的会馆和住所,后经过修复变成了现代住宅。在修缮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将古建筑中的传统元素和现代功能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保留了古建筑的原汁原味的同时,加入了现代化设计的元素,如玻璃幕墙、现代化家居等。同时,为了保护文化古迹,设计师在修缮过程中注重了建筑形式、功能的原样重现,将这栋古老的建筑变成了一个完美的现代住宅,充分发扬了中国古建筑的精神。

例子二:海宁市工人文化宫

海宁市工人文化宫是一座典型的古式建筑,原为民间会馆,后经过改造成为一座现代化文化宫。设计师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建筑布局、通风采光、节能等多方面因素,保留了古建筑的外形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又加入了现代化的灯光和音响系统,形成了古朴典雅又现代化的氛围。建筑物内实现了现代文化设施的设置,如放映厅、会议室等。并且在建筑外观上加入现代的彩色玻璃构件,使建筑充满了现代的光彩。

这些都是将中国古建筑与现代生活住所完美结合的例子,展示了中国古典建筑独特的魅力和现代的创新精神。




现代住房设计方面有很多值得参考的优秀书籍,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具体例子:

1.《城市人的住宅设计》(作者:雷东宝)。

2.《现代住宅设计原则》(作者:Stephen G. Mouzon)。

3.《现代住宅手册》(作者:查尔斯·W·摩尔, Gerald Allen Cohen 等)。

4.《现代住宅设计理念与策略》(作者:冯卫华, 苏文华)。

5.《住宅建筑设计》(作者:张元, 周维观)。

这些书籍都涵盖了现代住房设计中的各个方面,从构思到设计到落实,都有全面的介绍和揭示,值得读者借鉴。除此之外,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所以可以参考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住宅设计书籍,以获得更加多样化的设计思路和灵感。


古建筑与现代住房的设计结合是一个很有创意和实用性的主题,以下是我为您推荐的五本书籍:

1. 《当代中国建筑中的古典主义元素》(作者:李挺):该书介绍了当代中国建筑中融入古典主义元素的例子,通过这些案例来说明如何将古建筑与现代住房的设计结合起来。

2. 《传统与现代在建筑设计中的交融与运用》(作者:陈建云红):该书介绍了一系列的案例,这些案例既有传统建筑的装饰细节,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性。

3. 《古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作者:张俊海):该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将古建筑元素融入现代住房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4. 《古建筑与现代住宅》(作者:亚历山大·谢特多夫):该书介绍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住宅,这些住宅中都融入了古建筑元素,带来了独特的氛围和美学价值。

5. 《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居住空间中的运用》(作者:刘娅):该书结合了实际案例,详细地讲述了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居住设计中的运用,对读者来说是十分有启发性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126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54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445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85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78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70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27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00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83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9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46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1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0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23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2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