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36岁之后,我便常听朋友们关于放下的话题,比如放下欲望,放下执念,放下没得到的职位,放下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
之所以要放下,是因为从前拿起得太多了。我们这些人,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出人头地”的观念,它像一条无形的鞭子抽在背上,督促我们不能停下来;各种励志书籍风靡畅销,朋友圈转发各种催人奋进的帖子,譬如“不要在该吃苦的年龄选择安逸”。我们生怕辜负了父母,辜负了青春,辜负了人生,所以理所当然地要对父母尽孝,对工作尽职,对上级尽忠,对理想尽力,把认真负责揉进了骨髓里,渗透到血液里。我们时常神经紧绷,就像一只上满发条的玩具熊,偶尔睡到自然醒也像偷了邻居家的鸡一样惴惴不安。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朋友从年薪不菲的外企辞职到北京四环附近开了一家小咖啡馆,过起恬淡惬意的生活,还准备生二胎,她说自己前半生是“拿起”,后半生想“放下”。问她为何要放下,她说自己在近二十年的努力付出后,仍时常感到如临深渊,连做个梦都在做PPT,或者突然想起文件中某句话词不达意,半夜起来也要修改;为了升到一个更高的职位,她曾持续加班一年。她形容自己的生活被碾碎了,难以想象要以这种方式度过余生,因此她要给自己一个空间,一段生活,好让自己顺畅地呼吸一番。
想来我的生活正好与这位朋友相反,我早年一直云淡风轻,不重视名利,淡漠传统道德。如果手里有一把剑,我只想着仗剑走天涯,对于世俗强加给我的东西,我总像抚掉身上的泥土一样轻轻抚去。我只关心内心的满足和修炼,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也不能伤害到我,我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并秘而不宣地按照这个体系自由自在地生活。
我朋友羡慕我的生活方式,声称她想要的正是我的状态。对此,我微微一笑,摆了摆手,告诉她我正从“放下”走到“拿起”。就像物极必反一样,我觉得凡事终究要认真负责、尽心尽力,而这种心态的转变是悄然发生的。
我伯父是我所见过的人当中最无欲无望的人,他的一生简单到极点,年轻时他靠帮人做零活赚钱养家,过着最接近自然法则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他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太上心,他认为“树大自直”。他在六十五岁患了舌癌,做手术保住了性命,可他照样抽烟喝酒,毫不在乎,在伯母去世后,他还活了十几年。我想,他应该属于没有“内驱式发动机”的一类人,他不追求成功发达,真真切切过了一辈子岁月静好的平凡人生。
在伯父“平凡”的人生里,我看到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生命可能会在各种重压下扭曲变形,但我们无法平静地看着时光流逝,在刻意推掉了生活的艰辛和沉重后,我们也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因为从小到大被灌输的关于成功的观念早已经深入骨髓,无法消除了。
然而,成功究竟什么呢?我至今也没弄清楚。粗略一想,它大概是指某种让人艳羡的成就,即让生命燃烧后发出的耀眼光芒。然而,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自己的节凑,一个人是否想取得成就,什么时候能取得成就,只能取决于他内心的渴望和机遇,不是靠别人催促就能实现的,而那些催人努力做事的励志书籍就像“伟哥”,如果当真吃下去,副作用反而会很大。
人生就是这样奇怪,如果你不站在左边,就会站在右边,如果不站在右边,就会站在左边。无论站在哪边,都会留下遗憾。
既然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节凑,拿起还是放下,都应由自己的心来决定,不必由别人指引,也不应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当我们看到70岁的希拉里和特朗普为竞选美国总统勇于接受挑战,敢于承认失败时,内心再次被震撼:原来一些人的终点正是另一些人的起点。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位女作家那句“出名要趁早”的话,哎,倒有几分误人子弟的味道了。
微信名:用整个身体活着 微信号:yzgst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