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脖子上挂公交卡的懵懂少年到预计四年内秃顶的计科大一学生,时间的流逝......挺秃然的。成长的过程中,陪伴我渡过这漫长时间的,有父母,亲人,朋友,篮球,习题,音乐......当然也少不了电影。
对我来说,好的电影不光会给我感官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在某个时间点,它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一扇门,它让我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左右真实浸入,让我学会了、明白了一些道理,获得了成长和爱的感受;同时,记住了当时我在经历的事情和遇到的人。
我喜欢的电影,更像是自己的编年史。
这两天太累了,就欣赏欣赏我最喜欢的电影或剧集的海报和剧照吧。
1.《白日梦想家》
沃特.密提(本·斯蒂勒 Ben Stiller 饰)是一名在《生活》杂志工作了16年的胶片洗印经理,他性格内向,甚至无法跟心仪的同事谢莉尔(克里斯汀·韦格 Kristen Wiig 饰)开口搭讪,面对生活他像个旁观者,时常“放空”做白日英雄梦。直到有一天公司被并购,杂志需要做最后一期的封面,而封面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找到狂野摄影师尚恩(西恩·潘 Sean Penn)的一卷胶片,沃特终于开口搭讪谢莉尔,并在她和母亲(雪莉·麦克雷恩 Shirley MacLaine 饰)的鼓励下踏上真正的冒险之旅,冰原、大海、喜马拉雅山……沃特的白日梦远不及现实壮丽。
下面是一些海报
这是一部内向者追求爱与自信的狂想曲。
一个木讷内向从未旅游过爱做白日梦并且暗恋着同事的主角为了寻找25号胶片和爱,踏上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旅途。短短的一周,他到了格林兰岛、冰岛、喜马拉雅山脉,他在海里与鲨鱼共舞、在火山口演绎生死时速、在喜马拉雅山脉下感悟震撼心灵的美。一切都那么的不寻常,却又隐含着必然的意味——对工作的过分严谨与面临离职的压力让他必须找回胶片,对暗恋女神信中理想对象的无限靠近给了他勇气。
最终他找回了胶片,却失去了工作,但是当他主动邀请女神去看演出并勇敢的牵着女神的手的时候,失去的相比于找回的就显得太过渺小,因为它找回了自信与爱。
自信会结束他十六年的白日梦生涯,自信会开启他中年的无限可能的生活。那么令人魂牵梦萦苦苦求之的25号胶片是什么呢?当最后的答案揭晓时,我感受到乐这部电影的内涵又提高了许多——最后一期杂志的封面上印着图片管理者的一张平凡的工作照,这是对平凡的工作岗位的致敬,也是对像主角这样辛苦工作的人的致敬。
我们不能像西恩·潘的角色那样疯狂的追寻美好的事物和风景,我们多数人注定要像主角那样,日复一日的夹杂着白日梦想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中也存在着震撼人心的美。
另外,电影中生活杂志的motto很赞:
“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开拓视野,冲破艰险。
看见世界,身临其境。
贴近彼此,感受生活。
这就是人生的目的。”
2.《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八岁男孩布鲁诺(Asa Butterfield 饰)一家随着纳粹军官父亲的一纸调令,由柏林搬迁到了乡下。失去了朋友们的布鲁诺很快对新家附近的“农庄”产生了兴趣,那里有一群身穿“条纹睡衣”的人终日忙碌,并且其中一个为布鲁诺一家服务,他形容肮脏,态度慎微。周遭环境和布鲁诺的举止让母亲暗暗担忧,但纳粹父亲制止家中任何怀疑既定政策的行为。
布鲁诺偷偷结识了铁丝网另一边的同龄男孩施穆尔,并时常带给他食物吃。在紧张的家庭氛围和姐姐向成人世界的变化中,施穆尔是布鲁诺惟一的朋友。某日布鲁诺决定,去铁丝网的另一边,以便见到施穆尔的父亲……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战争下的纯真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根据爱尔兰新锐作家约翰·伯恩200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于200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获得观众选择奖,同年英国独立电影奖该片获最佳女演员等奖项,2009年西班牙戈雅奖获最佳欧洲电影。
影片讲述了二战期间,八岁的小主人公布鲁诺是集中营德国司令官的儿子,他与集中营围栏里的一个犹太男孩产生了深厚的友谊,由他们的纯洁友谊而衍生的一个美丽的悲剧。因为布鲁诺珍惜他们的友谊,在大人们的偏见与反对下,他还是隐秘地继续着他们的友谊,并且想要在即将与他的小伙伴分别之际想要为他做最后的事情。很多人猜测是犹太男孩引诱布鲁诺进入集中营,实施他的复仇计划,但是我相信那是战争下孩子们纯真的友谊,虽然其内容出乎了大家的预料,以沉重结尾,但也引发了人们深刻的思考。
影片中孩子的童真与战争的无耻与杀戮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以孩子的视角揭露了德国纳粹的残忍,批判了二战大屠杀的丑陋,表达了作者追求人性的本真。
整部影片用隐晦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耐人寻味。我们看到了由于民族自大产生的悲剧,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危害,由此引发深刻的思考,体味社会与人生。
3.《狂怒》
1945年4月,德国纳粹已成强弩之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落下帷幕,战火正转向德国本土。绰号“战争老爹”的坦克小队队长唐·柯利尔(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刚刚与战友经历了一场殊死之战,疲惫和愤怒早已胜过了对战争的恐惧。休整期间,从没有过战场经验的打字员诺曼(罗根·勒曼 Logan Lerman 饰)被分到唐的坦克“狂怒”上。诺曼对自己的遭遇愤愤不平,也无法坦然接受新战友粗鲁暴虐的一面。接到新的任务后,唐带领坦克小队前往下一个城镇作志愿,然而一路上却遭到德军顽强的抵抗。
最残酷的腥风血雨,让诺曼在悲伤、暴怒、惊恐和绝望中迅速成长起来,而他也即将和战友们经历一场最难忘的殊死决战……
首先开场干脆利落,竟然克制住了没作背景介绍,而是直接进入战场,完全不给准备时间。几场坦克戏也是霸气十足:四辆坦克平行推进,猛烈的炮火压制的敌军毫无还手之力,子弹特效像激光一样,再配上在耳边不断轰鸣的炮火声,战争气息扑面而来,分分钟点燃荷尔蒙。 电影体现出来的对战争、对人性的反思、对情义的渲染,才是它的动人之处。男神布拉德·皮特在剧中饰演“老枪”,他在战场上潇洒干练的指挥、血性十足的厮杀让他依旧帅的一塌糊涂;而他对战友的情义、对新兵的教导,还有他偷偷躲在一旁悲伤的举动,又让这个铁汉子充满了柔情。 铁与血,情与义,虽然没有矫情的感情戏,但是《狂怒》难得的拍出了一种坚硬至极,温柔到死的触感。虽然最后坦克小队大战德军一个营的安排有一种“狼牙山五壮士”的即视感,但还好没有出现超级英雄这样烂梗,让观众看到了战争的最真实的一面。
4.《地雷区》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了俘虏。战争期间,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虏的年轻德国士兵,则被迫成为了活体地雷探测器。
在丹麦军官卡尔(罗兰德·莫尔 Roland Møller 饰)的带领下,那些尚且只是孩子的俘虏们开始了排雷行动,他们用双手,用双脚,甚至用生命,一步一步的净化着长长的海岸线。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
没想到《地雷区》,看似是战争写实片的标题,拍得却是儿童版《拆弹部队》。相比那些直面战场厮杀的二战题材作品,本片却用另辟蹊径的新视角,通过丹麦军官对战俘的转变,反思了战争仇恨与人性。故事发生在丹麦沙漠里,一个排雷小队,一个丹麦军官,看押并带领着一群德国战俘男孩,在无人的海岸线上,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一颗颗地雷。全片过程非常简单,却因为死人太多,有点沉重压抑。幸亏每次排雷都令人精神紧绷到极限,悬念性十分强。
写尽战争状态下人的无奈与残酷,必然是《地雷区》高明与厉害之处。当目睹一群涉世未深的纳粹少年战俘,还未褪去青涩与稚气,却用血肉之躯赤手挖掘数200万枚残余地雷,这些脆弱而廉价的生命像狗一样纷纷惨死,让人瞧着恐怖心痛。从事着最危险的工作,进入半封闭的练习环境,遭遇仇恨纳粹的士官长,一片沙滩浓缩无辜孩子们的宿命。有人不小心触碰了一个地雷,双手被炸得面目全非,惨死在医院里的;有人碰到一个连锁雷,瞬间被炸得尸骨无存的;还有人即将完成任务,却在卡车上意外爆炸的,那如同地狱般死亡场景,谁能不动容呢?
虽然远处的天和海一样得蓝,但渺小的战俘不仅遭遇拳打脚踢和炸死,他们对话中出现最多句子是“我想回家”,再配着悲伤的配乐,那种难以想象的忧虑与恐惧氛围,弥漫着《地雷区》。众所周知,纳粹军队在二战前后都被当作“魔鬼”来看待,丹麦和德国必然有着深仇大恨,所以那群懵懂的少年沦为国家战争机器赎罪的牺牲品,在外人看来不足为怪。
偏偏《地雷区》讲述是人性的宽容与阴暗的较量,编导喜欢宣扬正能量光辉,设计了丹麦军官卡尔这个特殊角色。他起初对孩子们拳脚相加,战争的仇恨让他对战俘泄愤怒斥,进行报复。,偏偏发现高层并没有想战俘轻易离开时,良心开始转变。从坐下来和孩子们聊天、开玩笑,到沙滩上一起踢足球,都像是亦师亦友的温情关系,这也为救赎结局埋下了伏笔。关于二战题材影片众多,丹麦与德国合拍片《地雷区》的诞生,延续了人性伤痛的主题。纳粹德军可以非人道地去残杀数百万犹太平民,盟军同样可以毫不犹豫地残杀投降的敌军,哪怕正面战场停了,只要人们心中的炮灰依旧燃烧,卸不下各自的仇恨,不以和善姿态坦诚相待,杀戮与死亡注定难以结束。
战争是因利益而引起,以纳粹德军的失败终结。历史上的成王败寇,都留下一片残垣断壁的废墟,以及家破人亡尸横遍野的惨状,包括为盟军种下了一颗颗仇恨的果实,所不断报复与杀戮,都是《地雷区》奉献的反战沉思。当初,来的时候是一卡车的孩子,最终有机会逃亡回家的只剩下四人。职业军人良心发现,违背了上头的军令,释放了几个孩子翻越国境线,排除心底“战争”的那颗雷。所以《地雷区》呼吁战士从战争机器中解脱出来,变成一个活生生有人性的“人”了,虽然谁都清楚结尾的救赎,那是编导的刻意为之,却依旧欣慰。只因人性宽恕在闪光!
5.《超凡蜘蛛侠2》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蜘蛛侠彼得·帕克(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在全力和犯罪、灾难做斗争的同时,终于迎来了毕业的时刻。可是曾经的一段心结,让他和女友格温·斯坦西(艾玛·斯通 Emma Stone 饰)的关系降至冰点。格温应聘于为全城提供电力的 奥斯本集团公司,同一期间发生的两件事,不由得左右这家公司和彼得等人的命运。奥斯本的掌门人病故,他的儿子哈利(戴恩·德哈恩 Dane DeHaan 饰)以20岁的年龄接受这家市值2000亿美元的巨无霸。另一方面,极度崇拜蜘蛛侠的电力工程师麦克斯·威尔·迪伦(杰米·福克斯 Jamie Foxx 饰)在维修机组时意外身亡,当他再度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了全身充满电能的超人类。
感到受了欺骗的麦克斯与蜘蛛侠在时代广场展开对决,而彼得和哈利的友情也将遭到命运的戏弄……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超凡蜘蛛侠2》有一个悲伤的结尾。这样的结尾很好的呼应了影片的主题——每个人都要成长,而一场痛彻心扉的告别就是成长的毕业仪式。虽然《超凡蜘蛛侠2》有着抓人眼球的动作场面,但是青春和成长的主题则使得这部电影有了内容上的厚度。 ——即便你拥有超能力,但是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不告而别的父母、游走在危险边缘的朋友、抓不住的爱情、躲不开的挑衅和质疑。也许生活给予青春最好的教育,就是不停给予否定。即使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生活面前天之骄子也不得不变成时时刻刻低人一头的凡夫俗子。 即使你可以拯救世界,但面对亲情的生离死别、友情的淡漠和背叛、爱情的琢磨不定,你依然无能为力,超能力无法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而很好地解决现实与身份的矛盾,往往便是一个超级英雄,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正如格温所说,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希望。即使生活如此操蛋,但是你还得坚强的活下去。既然你是蜘蛛侠,你就要让所有人看到希望,这就是所谓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不仅仅是蜘蛛侠,电光人和小绿魔也都是这样,残酷的现实泯灭了他们的希望,无意之间获得的超能力,让他们以为自己获得了救赎,但随之丧失的是最基本的对于人性的感知。满腔怒火,让他们最终走向了毁灭。 也许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邪恶,有的只是超负荷的、无处投放的爱而已。不恰当的爱毁灭了所有的人性和希望。 也许只有爱和希望才是最强大的超能力,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莫过于如此。 ”
这样一部有燃点,有泪点,当然也有笑点的电影,我能不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