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下,记录那些关于“婆婆”“妈妈”的事情。
1
难得今天不上班,一觉睡到自然醒,揉着惺松的睡眼走出卧室,立刻被饭桌上一大碗咸菜整懵逼了。呆立在那里好一会才恍惚记起,好像是我自己亲自嘱咐我妈早饭的时候给我拌点咸菜来着,可是她竟然给我弄了这么一大碗!那可是我家盛汤菜用的“海”碗!碗里盛的可是下饭用的“咸”菜!
无奈、摇头、叹息、苦笑过后,心里又很快释然,嗯,事实证明,这是我妈,我亲妈!因为这一大碗咸菜正是她的style!
2
我妈是个生活十分不讲究的人,之所以说她不讲究,是因为她对人生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吃”和“穿”,所求仅限于吃饱穿暖即可。至于饭菜的色香味、衣物的材质美观,一律不讲究。
她这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攒钱”。不舍得吃好的不舍得穿好的,就为了攒钱。可是据我所知,她到目前为止所攒的钱也没超过一万。
妈妈就是一个企业的下岗职工,好不容易熬到退休,除了少的可怜的退休金,再没有其他任何经济来源,她若想攒钱就只能靠节俭。
为了做到节俭,她可谓是煞费苦心。比如熬稀饭的时候她会熬一大锅,一天都喝不完,有时候甚至要喝两天。我问她为什么不少熬一点,一次喝完,也不至于天天喝剩饭。她说一次熬好了,下次稍微热一下就可以喝,这样比较节约用电。炒菜亦然,一次炒一大锅,然后下一顿热一下继续吃。我不知道这样做饭是否真的省电,我只知道剩菜剩饭真的很难吃,而且毫无营养价值可言,长期吃剩饭剩菜甚至可能致癌。
针对做饭这件事,我和她沟通了无数次,可她依旧固执己见、我行我素。这不,我嘱咐她拌点咸菜,她直接给我弄一大海碗,和我想要的米粥配小菜的画风实在相差甚远。
3
每当说起我妈,我都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我的婆婆。婆婆比妈妈略小几岁,也是土生土长的本土人士。但是两人为人处事的风格却是迥异。
婆婆是个讲究的人。
就拿吃饭来说,哪个人喜欢吃什么,饭量大致是多少,吃馒头配什么菜,吃米饭配什么菜,昨天刚吃过哪个菜等等,她都会做到心中有数,绝不会让你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感到厌烦。若是有客人到家里来吃饭,婆婆必得将饭菜做到精致,色香味皆无可挑剔,席间更是礼数周全,待客人用餐完毕,一定会含笑问一句:“吃好了吗?”而不是我们山东人豪爽的一句客套话:“吃饱了吗?”婆婆说问人家“吃好了吗”是上海人的习惯,若是问“吃饱了吗”在上海是不礼貌的。虽然这里不是上海,问“吃好了吗”和“吃饱了吗”,听出差别的人也没几个,但婆婆仍旧坚守着她心中的礼貌。
每到过年,婆婆一定会给自己和家人添置新衣,她说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添置了新衣才会让人有过年的感觉,才会对新年有所期盼。虽然婆婆不知道什么是生活的仪式感,但是我觉得她过的却是一种有仪式感的生活。
4
我曾经问妈妈,这辈子活着是为什么?她诧异了许久,不知如何作答,我估计是她压根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于是我又换了个问题问她,攒钱是为了干什么?这次她回答的很干脆,为了改善生活,吃的好点,穿的好点,让别人瞧得起,还能帮衬一下我的小家庭。
虽然我家的条件是不太好,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起码正常吃饭、偶尔买件过得去的衣服还是可以的,但妈妈总会去市场上抢购那些廉价的蔬菜,而且一买一大堆(因为买多了更便宜)。比如冬天的白菜,她会一次买一大袋子,放置在阳台上,即使天天吃,一时也吃不完,总会眼睁睁看着最后几棵静静地烂去,最后一合计,真不划算。可同样买白菜,婆婆一次只买一两棵,不用天天吃到做呕,也不必看到来不及吃的白菜烂掉而心疼。
如果我们不在家,妈妈就直接不开火,凉馒头就葱,一顿饭就将就了,就这样还常常忘记吃,结果天天花钱买吗叮啉。婆婆则不同,起码她会一日三餐按时吃,她说,不生病就是省钱。
妈妈喜欢去集市上淘便宜衣服,常常穿几次便起球或变形,扔掉不舍得,穿出去又怕人家笑话,于是成为鸡肋。婆婆总在有保障的大型商场或超市购买衣服,穿出去体面,还能多穿几年。重要的是身着一件得体舒适的衣服出门,那份自信和快乐是花钱买不到的。
5
妈妈会早起去市场上抢便宜菜,婆婆会早起去跳广场舞锻炼身体;妈妈会把断了底的鞋子用201粘起来将就着穿,婆婆会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配不同的鞋子;妈妈可以不洗脸就出门,婆婆一年四季每天临睡前都要冲个澡;妈妈会把外面有用没用的破烂往家捡,婆婆会将家里临时用不到的物品断舍离……
妈妈就是生活中的“下里巴人”,而婆婆则是生活中的“阳春白雪”。到底是阳春白雪的生活更好一些,还是下里巴人的生活更好一些呢?我想,自己的生活还得自己喜欢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