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橙橙的黄色铺天盖地,踩着落叶走在校园的林荫大道上,有斑驳的阳光透过两旁的大树照射在地面上,也是金灿灿的黄色斑点,能在这样的感觉中来到湖北工程学院培训,成了2020年最值得回忆的事。
正式成为一名美术教师两年有余,从正式站上讲台的那一刻到现在,从最初的紧张到逐渐从容地掌控整个课堂,从课程目标混乱到能较清晰主动地对课程进行评价,我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但同时,更多的不足和疑问也接踵而至。这次的培训就像及时雨一样,我急需这样的一次充电,带着各种问题怀着期待和兴奋的心情,2020年11月5日来到孝感,开始了为期15天的培训,每一天的课程设置都诚意满满,有了很多收获。
首先是思想上的收获。从小就有被父母送去特长班,画得像与不像似乎一直都是这张画画得好不好的评价标准,后来上了大学,有幸遇到一位真正的当代艺术家成为自己的老师,他不再教授我们如何去画得和对象一摸一样,而更多的是在去引导我们去思考和表达。回忆当时的绘画学习,最大的收获是我的认知得到了一种提升,知道了传统的架上绘画决不是唯一的选择,原来还有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摄影等等,所有的一切可“成像”的材料都可以成为表达的载体,这让我一时有些跟不上节奏,甚至有些茫然。后来毕业进入社会,从事了影视后期相关的工作,虽然也还是属于一种艺术类从业者,但我深刻的知道,它属于服务业,与艺术早已背道而驰。
人生无常,却也让一切成为了最好的安排,后来的我最终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我很庆幸不是毕业就回到老家,因为见过了世界,所以不再有遗憾,也没有了蠢蠢欲动的浅薄欲望,多了更加稳定的情绪和比较成熟思考方式,这时候站上讲台似乎才是刚刚好的安排。
随着对教师身份的逐渐深入,在能有计划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后,我开始自我反省,我会联想到在大学里的那些没被我解决的问题,还会想到,自己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这一步步走来是怎样的感受。时常看着讲台下的学生们,他们低年级时对美术充满了激情和渴望,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光芒逐渐从眼中消失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会觉得哪里出了问题,可仔细去查找,却也还是说不清道不明。
我是带着问题来参加这次培训的,很幸运的是,我应该找到了答案。
肖峰教授在11月9日做了题为《以当代的学术视野谈美术表达的历史变迁》的讲演,站在一个高纬度替我们重新梳理了一遍美术史上那一次次重要的视觉革命,清晰地展现了,我们的视觉艺术是由宗教贵族走向日常平民,由刻板走向生动,由具象走向抽象,由真实走向更加真实的过程,而如今的真实是来自于艺术家最真实的感受和情绪的表达,一幅画的好坏也从之前的“像与不像”这样的价值观走向多元化。可能是我太过愚笨,也可能是这样通俗直观的讲演着实难得,我也终于在这一天想明白了这个问题。
当代艺术之所以让很多人觉得看不懂,就是因为它“不像”了,似乎没了清晰的物象,或者似像非像就变得很奇怪,很做作。在如今快节奏,浅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艺术更需要一个人安静下来用心去感受,进入到一种语境中,才能听懂它在述说着什么。当然除了对当代艺术的认知有了一个提升,更重要的是回到教学中,我知道我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更加清晰了。
首先,面对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我会更加强调对生活的感受力,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画得不像也没关系,我会更在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否专注了,认真了,开心了,让美术不再成为一个负担,而真正成为一个游乐园,你怎么开心怎么来。
其次,转移课程的重心,真正做到启发式教育。以前我的教学重心还是偏向于技法的传授,这其实恰恰是限制学生思维的,最偷懒的教学方式,技法传授要如雪中送炭似地恰到好处。
最后,我自己虽然是一个教师的身份,却也一定要是个创作者,只有不断地创作,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的和学生共同成长,才能成为孩子们的引路人。
我的教育之路才刚刚开始,希望自己永远是个学生,前面一直有前辈们指引着,我不掉队,身后这一帮小屁孩也就不掉队了,终有一日,他们跑得更快,走到了更高的位置,回头望望,我们相视一笑,便不辜负教师这个身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