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旭光,别署宇轩斋主,大学本科学历。出生于羲之故里山东临沂。16年文化部艺术中心高研班毕业,师从中书协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张荣庆先生,颇得张荣庆、陈木香、屈大有等先生教益。
研习书法之路,是把经典碑帖文本作为研究的对像,把文本的呈现形态,创作者的精神状态等不同方面加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临摹再现文本。研习书道高雅悠闲、更见书者精神境界,在身心愉悦中研悟。
精准临摹,以此为锲入点。对精准临摹的要求是无限制的接近文本,接近、再接近。把对经典的学习作为一种手段,并已完全把经典的临摹作为唯一选择。学习过程概括为:文本观察--心理传递--手部反映--落实纸面--对照纠错---加强记忆,如此反复,临摹的结果其实就是掌握古人的笔法和书写习惯,目标指向是古代经典文本却并非再现文本,这是一个悖论。当代比较浮躁,很多人都在呼吁克服,向古人学习似乎是克服的唯一法门。
忠于原帖,在忘我中突破。在临帖中把“我”抛弃,而完全忠实于文本。当然通过对古代经典文本的无我临摹,有时也会进入一种极端迷惘的尴尬。因为无我本身不是艺术的高境界,那无我与有我的契合点会在哪里?米芾由“集古字”到“臣书刷字”是怎么过度的,是“唯手熟耳”吗?吴昌硕个性石鼓是在什么思想下形成的?从临摹到寻觅到自我的契合点在哪里?宋代米芾把临摹在理论开始得以确立,这就是“集古字”。“集古字”后米芾最终却能自成一格,这是把临帖与创作有了自然的衔接而达到自运的境界。临摹与其个人风格之间有多少变性的联系很值得思考。
掌握笔法,在传承中创新。赵孟頫把书法定位在“运笔千古不易”的技法上,因而是否可以理解为:深研古意学书最终要寻觅到“运笔千古不易”之“道”,而这也正是 “书道”之所在。书法临帖很像的作者中很多人为何不能在创作中自运,这种临帖与创作的脱节正是临帖的弱点。这是不是就是没有弄清赵孟頫“运笔千古不易”之法的表现?临摹小字,慢而沉稳,其实首先这一状态与古人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异,可以说是失去了古人的精神,是对经典文本的误解,是分析法在某一局部层面存在偏差。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物欲横流,文化复兴是时代的呼唤。深研古意,对经典书法文本的精准临摹以体味经典,再现经典;乐悟书道,以平和心态寻觅经典中蕴含的精神内含。深入经典的文献寻觅经典的内涵以复兴之,是时代传承的需要,更是净化心灵提升修养需要,也是时代赋予书家的重任。
陈旭光,别署宇轩斋主,大学本科学历。生于羲之故里山东临沂。16年文化部艺术中心高研班毕业,师从中书协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张荣庆先生,颇得张荣庆、陈木香、屈大有等先生教益。
作者心态平和,阅历丰富、为人沉稳,书画作品既有传统文人书法的中和典雅之美,又具淋漓痛快的时代感染力。深受好评,深得收藏家、书法爱好者青睐和追捧,引起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