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也有错误目的,我们称之为“生活态度取向”正如孩子并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目的一样,大人也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生活的态度取向。这种隐藏的取向会导致大人行为不当,并对孩子造成影响。
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积累着大量潜意识的决定,这些决定共同形成了你的生活态度取向。他代表着你在生活中以何种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决定。
次级生活态度取向,当你有安全感时所采取的通常行为。
控制型:他们想控制局面和自己,已获得安全感。他们相信,能够避免批评和羞辱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控制。记住这是一个人的信念而不是事实。在具有控制取向的人看来是批评和羞辱的情形,另外一个人可能会付出一笑,这是感觉问题。
力争优秀为生活态度取向的人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自己无足轻重或者无意义。
但是他们极少想比别人优越。他们只是有一种错误信念。认为如果自己不是出类拔萃,自己就不够好,这往往让孩子感到无能
避免痛苦和压力成了安逸为生活态度取向的人最在意的、决定着他们的行为的事情。其他取向的人当然也不会为痛苦和压力而狂喜,但是他们不会把避免痛苦和压力当做生活的第一要务。
取悦生活态度的人在感到不安全时,会把免遭拒绝当作为其行为的主旨和基础。
当生活平静时,我们通常不会陷入童年时的决定、行为模式、和信念中不能自拔。只有当我们感到压力或者不安时,我们才会陷入到自己生活态度取向的消极行为中。这些行为往往是我们跟孩子权利之争的根源。
我们感觉到压力对于另外的人来说不是压力。阿德勒说:“你的想法没有意义,除了你赋予他的意义除外。”
自己就是安逸型,孩子是自由放任、娇纵的方式。
我最想说的是,或者感触最深的是:取悦型
从好的方面来说:取悦型家长和老师很善于帮助孩子们学会友善、体谅、互不侵犯的行为。他们通常是和事老,因为他们想让每个人都开心,他们善于妥协并且经常会自愿帮助别人,他们会捍卫弱者。遗憾的是,当他们过于艰辛地去讨好孩子和配偶而给自己造成负担时,他们可能会怨恨和沮丧。被讨好的人可能也会感到怨恨,因为别人期待他们应该为别人为他们做的事情而心存感激,并且希望他们做出回报。如果取悦型家长不在只是关注别人需要,并且照顾到自己的需要以及使自己能够给予更多,他们会更有效。他们应该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让自己快乐,并且要教给孩子们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共同解决问题的技巧。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如果能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要求,而又不期待别人与他们的想法、感觉和要求和他们一样或者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受益无穷。学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包括他们自己的需要---对培养相互尊重至关重要。
〖启发〗
1、这个态度取向可能会变的,我以前是取悦型,现在变成了力争优秀型。
2、学会尊重每个人的需要-包括他们自己的需要--对于培养相互尊重是至关紧要的。
3、自己和孩子都需要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实践〗今天我实践〖鼓励〗
儿子今天去补牙,补牙之前,我们去了嘟嘟城学习了如何刷牙。到了医院我给儿子指着图片讲解关于牙齿关于保护牙齿。儿子在冲洗牙齿时,开始大哭起来了!我握着儿子的手,什么都没说。我想鼓励的语言不足以支持这时候的儿子,于是我就紧紧拉着他的手。行动的鼓励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