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 小雨 星期三
下雨,刚出门就掉头回家。
反正宅惯了,继续找人吹牛。
昨天是听阿城吹人类的攻击性,很俗,今天改雅的,听鲍鹏山教授讲孔子。
鲍鹏山讲国学,角度新颖,常常有惊人之语。这点符合文学创作讲究的异质化写作。当然,异质化写作并非信口开河,你至少得做到言之成理,让人获得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是不是很耳熟?相信你一定听说过,因为前面还有两个字:子曰。孔子说的。什么意思?通常的解读是: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智慧。”
在跟鲍先生吹牛之前,我对上述解读是完全赞同的。与孔子的说法大致相同的还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说:承认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一中一西,两位具有至高无上学术地位的大人物都这样说了,后人所能做的大抵是点赞,是附和,是注释,是深入理解。我自己就写过一篇文章,说读书越多,就越是觉得自己无知;而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就是一种智慧。
孔子和苏格拉底没错,且听鲍鹏山先生又能说出什么花儿朵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包括朱熹,包括钱穆,我认为他们都理解错了。”
——听听,口气是不是很大?朱熹是谁,钱穆是谁,都是国学大师啊。
“知道了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这句话不对呀,这不就是个诚实的问题吗?”
——也对呀,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知道,不装,不冒充内行,的确与智慧无关,我也能做到。比方说写作,有的朋友误认为我是作家,认为我的文笔相当棒,我是不会承认的。我会非常耐心地解释,告诉他们阿城,莫言,刘震云,余华,毕飞宇他们才是作家,我只是一个资深业余作者。我认为这就叫诚实,并不能说明我有多么高的智慧。
再看这句话的出处:
“问题是孔子为什么要对仲由讲这句话呢?仲由是在孔子的弟子中是最诚实的,他一辈子绝不会做假。孔门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七十一个做假,仲由是不会的。”
——这句话是孔子对仲由说的。仲由我知道,就是子路,孔子的学生中这哥们最耿直。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子见南子》。孔子去见卫灵公的老婆南子,南子淫荡,名声很臭,无论老师出于什么原因去见她,子路都不乐意,当下跟老师吐槽,做脸做色,弄得老师下不来台。偏偏孔子的“知之为知之”这番话是对子路讲的,到底是啥意思?
“这个‘为之’,庄子怎么讲?——‘殆而为知者’,为知什么,追求知识。必须知道的,你去追求,去知道;不必要知道的,那就‘为不知’,把它放到不必要知道的一类,不去管他。我们要学会分辨,哪些知识对我是必要的,哪些知识对我是可有可无的,然后你把必要的东西努力搞明白,可有可无的,不必为之浪费精力。”
——不管庄子的本意是什么,鲍先生这番话说得太好了!知道孰轻孰重,晓得应该抓住什么、放弃什么,这才是智慧。早年曾经读到一句话:路多岐而树多枝,有所取必有所弃。还有一句:成功的心犹如锥子,钻于一点。学会放弃,学会钻于一点,这就是智慧。于是读书读经典,读自己急需了解,急需掌握的知识。有个朋友,花大量时间浏览平台上的文章,甚至去读一些初习写作者的文章;还有一个朋友,差不多用了半年时间读古代某大师的传记,每天写读后感,几乎天天复述传记的内容,殊不知自己并非从事该专业的学术研究,这类知识根本就是可有可无。他们都爱抱怨时间不够用,同时又在大把大把地浪费时间,可惜了。
阐明自己的观点后,鲍先生讲了自己一次打出租的经历。出租车的收音机开着,正在搞知识竞赛,主持人放了五个音乐小片段,每个片段三四秒钟,说其中有两个曲子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们能分辨出来吗?鲍先生对此非常不以为然,道:“你说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音乐出自哪张专辑,不知道有什么问题吗?”他说,学习不等于学知识,正如孔子的学生子夏所言,如果你要走得远,就不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小知识、小技巧上。
当年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欧美文学中有一道选择题:最早提出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是德国的耶拿派。我本来蒙对了,检查试卷时拿不定主意,又换了个答案,结果考了59分。在此之前,我已经在省市级文学期刊发表过若干小说,新闻作品也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于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一定要知道耶拿派,知道耶拿派对我的写作有帮助吗?为了应付考试,记住了很多用不着记住的“知识”,浪费了大量的精力。以此为例,曾经对一个朋友说,你花了大量的时间,记住了许许多多中外作家的名字以及他们出版过哪些作品,还能说出他们得过什么奖项,如果不去精读他们的作品,对你的写作肯定没有任何好处。一个作家写过什么书,得过什么奖,根本用不着死记硬背,上网一查,全有了。
听鲍先生吹牛——不,这样说太不严肃——听鲍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