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周校长,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你们好!
暑假外出旅行途中,见好几个公园里有数亩莲池,满园莲花正肆意绽放,花盛叶茂,情不自禁吟诵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尤其钟情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周先生以莲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的坚贞不渝精神,“出于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和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我想,和周先生同样爱莲的人,一定是我们这些教师了,因为,莲的品质,几乎就是好教师的品质。因此,我今天演讲的题目为《师者如莲,行者如歌》。
前些天陪我妈去西安检查身体,目睹了省城医院胜过商场的那种人满为患的“繁华”局面,见到了各色各样的痛苦神态,心理压力倍增。所好的是,遇见的几个医生都比较敬业,态度也很平和,我妈的检查总算顺利。回头想想,病人们站在走廊排着长队,好不容易等到有个医生检查,已是好运了,此时,医生的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无线减轻患者的痛苦,唤起他们活下去的信心。每一个白衣天使的背后,都会有一条医德医风铺就起来的道路。
白求恩曾说:“一个医生就是为病人活着的,如果医生不为伤病员工作,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由此及彼,一个教师也应该是为学生活着的,如果教师不为教书育人工作,他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呢?
在《汤普森太太和泰迪的故事》一文中,汤普森太太以她作为一名老师独特的眼光,发现,思考和分析了泰迪的问题所在,并以爱和赞美的方式接纳了泰迪送给他的圣诞节礼物——用杂货铺的厚厚的牛皮纸包裹着的并且已经丢了一颗水晶石的水晶项链,和一瓶只有四分之一的香水。一些孩子开始发笑,汤普森制止了他们。她大声夸赞这只手链多漂亮啊,并把它戴在手上,还在手腕上擦了些香水。
那天放学后,泰迪斯托达德说了一句话才走:“汤普森夫人,今天你身上的味道就像我妈妈以前一样。”孩子们走后,她哭了至少一个小时。就从那一天起,她不再研究怎样教阅读、写作和算术,而是研究怎样教育孩子们。
汤普森夫人开始特别关注泰迪。与她一起学习时,他的大脑便显得灵活起来,她越鼓励他,他的反应就越快。
到了这年年末,泰迪已成为班上最聪明的孩子,尽管她说过:“会平等地爱所有的孩子”,但泰迪成了她的“宠儿”。
一年后,六年后,多年后,汤普森都会收到泰迪的纸条,他告诉汤普森,他的成绩越来越好,一直到现在的医学博士。汤普森每次在信中都会说那句永生不变的话:“您是我一生中遇到最棒的老师。”那年春天,泰迪又来了一封信,说他马上要结婚了,他不知道汤普森夫人是否愿意参加他的婚礼,并坐在新郎母亲的座位上。汤普森夫人欣然前往。她戴着那只丢了颗水晶石的手链,还专门喷了泰迪母亲用过的那种香水。师生俩互相拥抱,泰迪轻声在汤普森夫人的耳畔说:“谢谢你,汤普森夫人,非常感谢你让我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为。”
我们看到了优秀老师的责任,她认真完成了工作,并且思考了她以往的工作,更可贵的是她有一颗爱心,愿意为此做点什么,用实际行动给予了孩子最大的鼓励。
汤普森太太,一个如莲花般高洁的老师,她对泰迪的细心呵护和爱的教育中,折射出她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她用博爱、温暖和希望诠释了“师德”这两个字的全部含义。
有人把老师比作蜡烛,它容易让人想起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流泪”的调子太悲,“成灰”的结局太凄苦。我们的心里压根就没那么多的悲与苦。有人把老师比作春蚕,春蚕是“作茧自缚”的,,“作茧”拘囿了老师的眼界; “自缚”隔断了老师的攀登。我觉得老师更像一座座船,引渡着数以万计的学生,始终摆渡着自己,既能风雨兼程,又能抵达彼岸!
孔子是前无古人至今仍无来者的教育家。我们当前很流行的教育理论,比如生活教育,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都能在孔子那里找到渊源。孔子当年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光辉灿烂的思想,我们今天仍然没能完全践行。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死后,他的学生对他无限地追思,以至于在坟前为他守丧三年。有一个叫端木赐的学生,三年丧满,仍不愿离开,又守三年。
其实在今天看来,孔子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编制而又生活贫困的老师。六十九岁那年死了儿子,他连椁都买不起。为什么偏偏是这个人在杏坛上独放光芒?有一个细节或许能给我们带来答案。孔子有一个学生得了恶性传染病,被隔离,奄奄一息。孔子毅然去看望他,而且还从窗口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无限感伤,重复地说着一句话:“这样好的人却得了这样恶的病,这样好的人却得了这样恶的病!”要知道,孔子手里握着的可是可怕的传染源,孔子是用生命慰藉他的学生,试问这样的大爱古今几人有?正因如此,所以杏坛之上孔子独放光芒!
孔子说千里马之所以受人称赞,不是因为它日行千里的能力,而是因为它至忠至厚的德行。孔子生前热切地呼唤着超越者,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着不如今?”
时年只有十九岁的支月英曾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两代人。
当世界上所有人都说她是傻子时,她铿锵有力道:“有的人说我是傻子,说我特傻,我是这样想的,山里需要我这样的傻子。”。支月英的坚守,我们所缺乏的,尤其还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但她的良知和操守,是人性至金之物。36年来,变的是称呼,但不变的却是执着和奉献。她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融入工作、生活、学习中。
无独有偶。咱学校谭华明老师,因任教化学学科,一直驻守九年级,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和化学课,虽一直是中途接班,又把关班级升学质量,却从未见他有任何抱怨,他总是乐观,细心地面对他接手的每个孩子,尽心地帮助孩子们顺利渡过青春期,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像父亲又像母亲的肖贻成老师,除了潜心教学,还将学生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们到宿舍,总能听到宿管员这样评价肖老师:“肖老师的班和他的邻班,他都能管好,他经常过来亲手指导他的孩子们叠被子,整理内务,帮孩子管理财物。”我也曾几次向肖老师转述宿管员的评价,他总腼腆地对我说:“娃子们小,家长没在身边,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培养不行,想想有的孩子离家在校住宿,有时候也怪可怜的。”肖老师对学生的不离不弃,和他作为教育人的悲悯情怀,让我几度热泪盈眶。
从教二十四来,我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在教与学的天地里摸爬滚打,已建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厚情谊。送走一届,迎来一批,身边一直充满着勃勃生机,萌动着生生不息的青春活力。随着岁月的更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直觉告诉我,这是一种天意,一种缘分——我与这块土地有缘,我与这些纯朴的孩子有缘。我的人生,我的命运,早已与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孩子结缘,是我终身的幸福!我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自己的师德格言,以“博学精进”为教学风格,以“踏实、认真”为工作作风,更以一颗赤子之爱心,爱自己从事的这份事业,爱学生、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虽说我不具备金钱的富有,但我精神上是充实的。因为我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
面对着他们一张张充满活力的脸庞,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一颗颗要求上进的心,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我常常在反思,我不知道为他们我能做多少,也不知道他们能接受多少,但我在尽力地做,也在让他们知道,爱他们的我,正在为他们铺设一条通往真善美境界的道路,并且希望他们走得平稳一些,快乐一些,阳光一些,充实一些!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苏轼的豁达、睿智,让我更加甘于宁静而淡泊,更加珍惜与学生的这种缘分,也更加珍惜这种与任何职业不同的幸福。他的“”告诉我们,日常生活如一盏油灯,也许并不明亮,甚至晦暗。但只要我们拨一拨,油灯瞬间就亮了。我们就是那个善于拨亮灯草的人,生活在我们眼里应该没有不明亮的,这样的我们,才会是真正的尽善尽美。兄弟姐妹们,让我们做个拨云见月的人吧!
我爱我的学生,我爱孩子,永远!
201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语文湿地,成为了栖居那里的一根草儿,紧接着参与到陕西语文教师团队的“秦风四人组”中,同秦风姐妹们一起学习,共同行走,克服重重困难,两年多来,18次自费(绝大多数)外出,我们常常为了省钱挤绿皮火车,几人挤一个标间,期间坐错车,下错车的囧事……一一复苏,让我一度哽咽,这其间诸多的不解和怀疑,是修行路上的坎坷,但我们不悲不弃。
我们心怀挚爱,继续前行,教学路上越来越耳聪目明,那种欢欣和喜悦,更加坚定了我们抱团前行的信心。从作文教学探讨到阅读课堂研究,从语文到生活,我们一路行走,一路修行。其间,有几位姐妹在遭遇病魔袭击,生命意外呛水,但她们所表现的坚韧与豁达给予我们莫大的激励。大家的相互扶持与告慰,给予了我们莫大的生命动力。那一刻,我知道语文人是懂语文人的,没有这份心灵的契合,大家不会有如此深深地认同与包容——致敬,同行中的语文人,致敬,一路修行的自己!正道语文发起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华平对秦风语文团队感叹道:“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需要一拨人心灵震颤、精神飞扬、碧血燃烧、热泪盈眶;教育的发展需要令人憧憬的浪漫主义,激动人心的理想主义,也需要有些悲壮的英雄主义,需要平凡而碎碎的行动,艰难而单调的坚守。”致敬,我深爱的语文,让我们头顶星空,一路前行,一路芬芳!亲爱的老师们,你们一定比我更清楚,师德就是,肉身可腐,唯有你精神不灭;岁月堪叹,唯有你心灵如琴。
期待昂扬的师德
六年过去了,我对我的选择有了真实的感受:教师,日日在讲台上吟诵,月月在课堂里歌唱,回报的,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更没有众口皆碑的名誉和万众瞩目的地位,教师是平凡的,但她拥有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上苍赐予我们的精灵——孩子们,她是一架人梯,让一个又一个孩子从他肩头走过去,她坚持授业释疑,语化春风,依旧言传身教,频吐丹心;不怕烛熄丝尽,只期花红果硕。正如赵朴初先生的《金镂曲》历尽艰辛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忧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
这三个词语并不新鲜,司空见惯,也不能完全代表对老师的画像。但基于个人当下的感触,我想告诉亲爱的老师:
敬业是所有职场人的底线,何况教师。教师的敬业是什么?最先跳出来的意思是,一丝不苟。最起码任务不应付、教书不对付。你若没有创新,不想冒险,哪怕只要做到这一点,我也敬重你。第二个是激情。这体现在对学生的无限热爱,并成为一种生命状态。这在教师已经职业倦怠的境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做到这一点是多么不容易,如果你坚持,多么难得。在此基础上,你若能做到第三点,即不断创新发展、追求卓越、反对平庸、拒绝低劣——所有的人都会欢呼。
如果敬业再加上博爱,亲爱的老师,那你多么值得人敬佩。虽然这是一个泛化了的词汇。宗教、百姓、民间似乎都在说。那么任何行业里,有了爱才有职业的境界,何况教师。尤其教师,还要在“爱”字前面加一个“博”字。博爱的第一表证是你得让别人能直接感受到你爱的气息。比如你永远把微笑挂在嘴上,常常将感谢与赞美传递。这种习惯其实是教师的职业特征,可我们大多教师不具备。试想连这都做不到,给孩子的是哭丧脸,将多么悲哀。第二表征,是你可否养成了一种习惯,微笑着努力在每一天不断赞美和肯定学生,把快乐和感动带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非常重要。当然,第三表征是,你清醒自己的局限,知道自己的工作不是个体行为,需要融入学校共同体,并奉献才华与智慧。那你将多么被敬重。
最后谈谈儒雅。比如外表优雅:衣着干净整洁得体;谈吐文雅:举止言谈亲和、富有感染力并谦逊而从容;内涵典雅:懂得无条件地热爱学习,并让读书与反思成为习惯。之所以提出以上三点,是基于我们自己太过肤浅与浮躁,我们大多老师在忙乱无助的现实面前,总是克制不住、大喊,甚至歇斯底里……修炼不够。我们太需要静下来,慢下来,慢下我们的脚步、慢下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孩子慢慢成人成才。在学生未来对社会的贡献里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学生今日之爱戴与未来的回忆中,实现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
就这样,要努力用敬业、博爱、儒雅成就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当作教师的最高荣誉。从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因知识和才能而受聘,并全力投入事业的人,一个不断获得知识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人,一个能完成相当多令人振奋任务的人,一个富有真正创造精神的人,一个随时准备从经验和教训中学习的人,一个从人品到职业都受到尊敬的人。”
让我们怀着崇敬接纳我们的孩子,带着爱教育他们,护送他们踏上自由之路,用崇高的使命感,努力走向马克思强调的境界: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原来,教育依然是一个民族的底牌。
教育工作者,依然是一个民族最值得骄傲的形象之一。
《一个草根教师的情怀》。
孩子们的热情如温暖的阳光,我心里厚积的坚冰顿时融化。
第二天晨读时,突然接到教导处的通知,当天上午要听902班的所有授课老师的课,从我开始。一个小时之内,我做好了一切准备。这堂课让我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拾了自信。继续热爱语文,继续享受课堂,路在脚下,行者无疆。学生、语文、课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交流分享教育的故事。室外寒气逼人,室内温暖如春。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爱,是暖,是希望!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教育场。我们是什么,教育就是什么;我们怎么样,教育就怎么样;我们心中有光明,望江的教育就永远不会黑暗!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这就是我,一个老师故事;这就是我,一枚草根的情怀。
师德,是热爱孩子的赤诚之心,师德,是热爱岗位的敬业精神,
师德,是热爱事业的博大胸怀,师德,是以身立教的形象之本。
师德,是孔圣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伟大修养,
师德,是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信仰,师德,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无声影响……
有人说,师德就是爱,爱一切的孩子,爱孩子的一切;有人说,师德就是奉献,如春蚕,似红烛。而我认为,师德就是甘于平凡、甘于平淡,甘于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蹉跎岁月中,以不变的热诚去挑战每一个教育的高度,以不变的热情去关爱每一位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快乐的成长。
最后,允许我引用著名文字家莎士比亚说过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演讲:“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德者不孤,行者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