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一团祥和的聊天中,憨厚的胖哥聊到了自己的儿子,说他儿子调皮话密,性格开朗,还举了一系列生活中好玩的例子,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聊天嘛,总是要有来有往,有去有回的,不给回应的那是单口相声,给错了回应的,那就有点小麻烦了。
聊得起劲,我总结道:“胖哥家儿子跟他还真不一样,儿子这头脑够活泛的。”
一句不起眼的总结,激起了波澜。
“你是说你这胖哥头脑不够活泛呗”坐在斜对面的候姐说道。
“当然不是这意思,我是说他俩风格不同而已”我连忙补充道,但隐约觉得其实没必要补充,又说不出哪里不对。
“对对对,是风格不同!”胖哥显然更加理解我的意思。
人类至今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但文字的历史却只有短短的几千年,它能够承载的必定有所局限,所以语言里有那么多的一词多解,甚至不同情境下截然相反的意思。文字只是个工具,真正考究人水平的其实是组成语言文字的逻辑思维。
自以为机灵的侯姐看似钻了我语言的漏洞,给我挖了个坑,但实际上是明显的逻辑混乱。
“胖哥儿子头脑灵活”与”胖哥儿子和他不一样”是明显的从属关系,“灵活”只是“不一样”的一个方面。而到了侯姐那里呢,完全就偷换了两者关系,直接画等号了!即“胖哥儿子头脑灵活”=“胖哥儿子和他不一样”,反推一下。当然会得出“胖哥头脑不灵活”这样啼笑皆非的结论。
我想,在说话的当口,几秒钟的反应时间是揪不出这其中的逻辑的,所以才怕得罪了同事,急忙补充。但如果这个逻辑的思维习惯长记于心的话,别人无形之中挖的坑,我们只要冷眼旁观静静得看着就好了,没准挖坑的人自己都会往里跳呢!
办公室里坐的都是成年人,心智不一,不太可能就上面的例子自由讨论语言逻辑,只是,有些充满漏洞的话说过就如雁过无痕,意识不到的人们继续活在这种混乱里。我能做的大概就是下次别再画蛇添足的补充了。因为若是一个人在思维上短路,不在这里犯错,也会在其他地方出现问题。我可扮演不了老天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