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第18讲:宋明儒学概述
一、内容梳理
《中国哲学十九讲》之第18讲《宋明儒学概述》,一看标题我们就知
道这一讲讲的就是我国宋朝(北宋和南宋)及明朝的儒家哲学发展大致情
况。
我认为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本讲内容。 “一”指儒家
哲学经典《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穷理)”;“二”指坚持“性即理”或“只存
有而不活动”“顺取功夫”的程伊川和朱子和坚持“心即理”或“即存有即活
动”或“尽心知(成)性”“逆觉之路”的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胡五峰、
陆象山、王阳明和刘蕺山;“三”指宋明理学六百年分为三系:从程伊川到
朱熹一系,从周濂溪到胡五峰再到刘蕺山为一系,从陆象山到王阳明为一
系——后两系可并为一系,都是从心到性;“四”指牟宗三对于宋明理学梳
理的四本书:《心体与性体》3本和《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二、提问
1.格物致知(穷理)是《大学》里的核心概念,《大学》是理解儒家
经典的钥匙或关键。当年朱熹把这个概念理解错了,认为要获得知识或事
物的道理就要研究事物;王阳明照此方法格竹子发现朱熹的方法不对,他
把它颠倒过来,认为先要致良知(我们的心好比一块镜子或一湖水,要让
它们干净明亮且定静下来),然后去格物(映照外物才能一清二楚)。但
是我觉得王阳明虽然歪打正着,但他还是把“格物致知”理解错了,我们应
该来个正打正着,应该是格掉物欲,良知(光、智慧等)才会来,天道、
天性、事物世间之理才会来。
2.很多人乃至牟宗三对“内圣外王”的理解不到位,好像即便圣人也只能
做到内圣而很难做到外王(皇帝,不成圣,全是短暂的外在的身体之
王),其实最高的或真正的王应该是跨越时空的恒久的思想之王,孔子身
体上没成王,但思想上没有一个皇帝可比得上,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已
有上千年且一直王下去。
三、批注
第十八讲 宋明儒学概述【杨平元批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儒家哲学呢?】
我曾写了一册书,来讲魏晋时代的哲学;又以两册书来讲南北朝、隋、唐的佛教,以四册书来讲宋明理学,其量最多。首先写成的是关于魏晋玄学的部份,就是「才性与玄理」这本书。然后再写宋明这个阶段的哲学,大体花了十年工夫。那时我在香港大学,没有事做,很清闲,所以可以完全把心思收回来,凝聚住,关起门来,好好想一想以前的学问;于是便写了「心体与性体」共三册,一气写成。这三册大体具备了宋明理学的规模和思路。还剩下一册,最近才写成,此即是「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一书。
那三册书处理北宋的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及南宋的胡五峰、朱子共六人。【杨平元批注:第四册书即「从陆象山到刘蕺山」梳理陆象山、王阳明和刘蕺山三人】这不是写哲学史,而是单讲宋明理学,若是写哲学史,有些前后过节之处就要联贯起来,有些不相干之处也要写。譬如说邵尧夫,在哲学史中也该有一章。但是我们专讲宋明理学时,邵尧夫就不在内了。尽管他在当时很有地位,二程和他也很熟,时有来往,但他们讲学问并不在一条路上。邵尧夫的学问并不在这个系统之内。
虽然就时间上说,宋明理学涵盖了宋明六百多年,但是实际上只有一个课题,所牵连到而可以作主干的人物只有九个人。从周濂溪开始,连同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北宋一共有四家。当然二程门下还有很多人,但都是隶属的,不是作主干的。南渡以后,首先消化北宋四家的是胡五峰。他是胡安国的儿子。他那一派在当时称为湖湘学派,因为他住在湖南衡山。这是当时很重要的一个学派,那时朱夫子还没有出头。后来湖湘学派被朱夫子所压倒、所掩盖,所以一般人讲这一段学问,都不太知道胡五峰这个人,事实上,宋元学案中也有「五峰学案」,底下还列有很多人。但是大家都把他忽略了,不很注意他。其实这个人很重要,但被朱夫子的权威给掩盖住了,所以大家只注意朱夫子,事实上,朱夫子是不是能够掩盖住他,是很有问题的。
胡五峰首先消化北宋四家的学问;朱夫子一出,也继续作这种消化的工作,可是朱夫子并不能真正消化这四家的学问;事实上他只能消化一家,也就是程伊川。他以程伊川之一程来概括二程,把程明道收到程伊川里面,成为一程。事实上,二程是以程明道作主,程明道在理学家之中有崇高显赫的地位,但是朱夫子的消化工作却不能显出程明道的地位。朱夫子以程伊川来概括二程,但程伊川却不能概括他哥哥程明道,因为他们兄弟俩的讲法并不一样。朱夫子只能欣赏程伊川,而且了解得很好、很恰当;他们两人之间没有距离,没有大分别,其心态相应、气味相投。但是朱夫子对
于程明道就不十分能欣赏,也不了解他,而又不好意思批评他,因为他的地位太高。程明道有这么高的地位,而朱夫子却不能相应于其地位而说出他的学问来,所以程明道在朱夫子的心目中成为隐形的。
朱夫子以一程概括二程,再以二程作中心,来概括周濂溪和张横渠,以此方式消化这四家。因此,就表面上看,大家都以为朱夫子是宋儒的正宗,是正统派,是所谓的道学家。在宋史里有「道学传」,其中有所谓「濂、洛、关、闽」,共五人。陆象山不在道学传里面,这是宋史作者的偏见(注一)。那表示说,宋儒的学问以濂、洛、关、闽为正宗。「濂」指周濂溪,「洛」指二程,「关」指张横渠,「闽」便是指朱夫子,因此以他所传的为正宗。可是朱夫子在北宋四家中只能传程伊川。他虽然大谈周濂溪的「太极图说」,篇幅很多,所费的工夫也很大;但是他的了解并不恰当,也不能相应于周濂溪所体会的道体。因为他是以程伊川的方式来了解周濂溪。他对张横渠了解得更差。张横渠本身当然也有些驳杂,但是其真实的意义不可揜。虽然他的文字表达不太好,其意义却很明显。而朱夫子却不能了解张横渠。张横渠在朱夫子的心目中只是二程的辅佐,并未得到充分挺立的地位,有时候他可以把张横渠的几句漂亮话头拿出来讲一讲,但是一、两句话并不能代表张横渠的全部学问。就张横渠的全部学问来看,朱夫子是不了解的。
因此,这样看起来,所谓「濂、洛、关、闽」的传承,所谓「朱夫子继承宋儒的正宗」,事实上全是假象,朱夫子只继承了程伊川一家,而程伊川也不能代表他老哥程明道,就是把程伊川和程明道两人合起来,也不能代表张横渠和周濂溪。朱夫子很重视、推尊周濂溪,但对他不够了解,也不能了解张横渠和程明道。这些都是社会上一般人所看不透的,所以你们要下工夫,仔细去了解。而下工夫的唯一根据就是文献,要对文献作恰当的了解。朱夫子在文献方面所下的工夫也很深,但他了解得恰当不恰当,却是另一个问题。要了解得恰当,是很不容易的。他了解得恰当的地方我们也承认,譬如他对程伊川的了解就很恰当,没有问题,但他了解得不恰当的地方我们也要看出来,不要把它们混在一起,朱夫子之继承北宋诸儒,就是这种情形。
胡五峰【杨平元批注:关键人物】消化北宋四家,大体是以张横渠的一个重要观念──尽心成性──作主。这个观念是由张横渠开始提出的,而朱夫子向来不重视它,可见了解一个观念并不容易。「尽心成性」这个观念牵连到对于「心」的看法,对于「性」的看法,乃至于「道体」、「工夫」的看法,在「尽心成性」这句话中,「尽」和「成」代表工夫,除了工夫以外,这句话也包括本体在内。本体是指什么而言呢?就是「心体」、「性体」,再由「性体」通到「道体」。这些重要的观念统统
在这句话里面。所以,胡五峰消化北宋诸儒,是以张横渠这句话作中心;他所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