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说话”的门
人类的眼睛很奇怪,总是对很多重要的事物,熟视无睹,却又格外地关注某些奇特的存在。“门”,这一事物,实在是太稀松平常了,它似乎除了自身的功能,别无其他值得我们格外关注的理由。
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现代艺术的乏味,我们所到之处,大门敞开,和建筑物里面的金碧辉煌相比,大门就显得有点太过简约了。我们去各大商场购物,最有可能的,就是忽视那两扇起到隔离作用的巨型玻璃门。而且,它们实在是太透亮了,也便更加没有存在感了。
直到我发现,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大门敞开,一旦它们被关上,似乎时间之门,就被镀上了一层神秘的光。透过夕阳,那有着岁月沉淀的建筑,只把大门紧锁。它的知心话,只对有缘人说。
2.开启“故事”之门
我喜欢旅行,尤其喜欢各种古建筑。
故宫的恢弘大气,苏州园林的精巧别致,乌镇西塘的江南诗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在古建筑群中,我仿佛获得了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契机。哪怕是青石板上的苔藓,它们都似乎在无声地倾诉着自己的命运,更何况是那些有着明确图案的雕龙画栋,它们更是被赋予了很多传奇。
故事很多,但这些故事,都由大门开启。也正因此,“门”才显得格外神秘。
不仅仅是中国,外国的很多建筑,它们的“门”,也在无声地透露着很多有趣的信息。就比如,我最近读到的中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通往历史的门:跨越西方建筑与艺术》,它让我足不出户,领略了这个世界“门”的神奇。
3.《通往历史的门:跨越西方建筑与艺术》
之所以会看这本书,实在是因为长久地闷在家里,连心情都跟着受潮。我想要到处走走,晒晒太阳,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竟开启了一次神游。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阅读有关建筑方面的书籍。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以建筑物的“门”作为整合的视角,带领着读者游览于各大知名的、亦或是神秘的场所。
在这里,“门”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它连接着历史与现实,叩开门的那一刻,我们从此便走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旅途漫漫,打开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全新的探险。
一个有灵魂的建筑,作为它的“门”,也常常被赋予一些特殊的象征意义。《通往历史的门:跨越西方建筑与艺术》,穿梭于各大名“门”,西班牙艺术领域的扛鼎人物奥斯卡·马丁内斯,他尤其喜欢用文学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艺术见解。
如果你对故事感兴趣,那《通往历史的门:跨越西方建筑与艺术》不会让你失望。从这本书里,我们不仅仅走近建筑物的门,同时,我们也探索了整个建筑物的灵魂。
作为建筑的一部分,“门”有着特殊的功效。它不仅仅意味着一个通道,更重要的是,它作为连接两个世界的边界,常常有着混合空间的特点。除此之外,门上的图案,也常常有着历史的渊源。曾经的很多故事、神话和传说,它们的一些元素,被呈现在“门”上,从此以后,这些符号便有了特殊的意义。
《通往历史的门:跨越西方建筑与艺术》这本书,它以庞贝古城的维蒂之家为起点,带我们去领略古老艺术的不凡。这个被毁于维苏威火山灰下的城市,曾经,也有着很多辉煌的故事。当我们拂去维蒂之家大门上的尘埃,大门的图画表示了人们的信仰。这信仰最初却遭到了人们的误解,直到人们“破解”了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密语,才终于得以理解其形象背后的内涵。
普里阿普斯的出现,意味着建筑主人想要以此来对抗“邪恶之眼”。大门关上的时候,建筑物因为有了神灵的守护而格外安全。这是人类古老的诉求,却通过“门”的艺术,使之流传。
4.跟着作者,开启神圣之门
从史前时代到中世纪,这些寄托着人类神圣心愿的建筑,它们的大门,带领我们通向神奇的领地。
卡尔·荣格说,“不仅从外向内看,也要从内向外看。”门加支石墓,作为巨石阵的代表,如今,它已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中世纪晚期的传奇爱情故事还在流传,门加支石墓为我们提供一种视觉和概念上的反转。它是如此地威严,以至于我们把艺术与建筑同自然共谈。跨过门加支石墓的门槛,就是跨过了人类的5000年。回首望去,门外的世界仿佛与我们无关。
圣福瓦修道院、哈德良万神庙、圣马可大教堂,我们透过这些建筑的大门,走进一个个奇幻的世界。
私域的入口,这些住宅、要塞亦或是城堡的大门,它们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奥斯卡·马丁内斯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想要了解西方的文化,《通往历史的门》这本书,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除此之外,奥斯卡·马丁内斯还引领我们关注另外一个视角的建筑,那些“通往世界其他的入口”,这些“入口”,有的具体,有的抽象,有的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正是这部分内容,升华了整本书的主旨。
我们不必要囿于“有形的门”,我们更可以关注无形的“艺术之门”。这些“门”,需要我们有很好的的鉴赏力,同时,它们也帮助我们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内心。
正如在“终点”,奥斯卡·马丁内斯引用的一句话所说,“每一种思想都会飞翔”。在不能出门游历的日子里,我们通过阅读《通往历史的门:跨越西方建筑与艺术》,来完成穿梭世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