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融系教授金李在由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中国式财富管理与家族企业传承”研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式财富管理”的主题演讲。
金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基于丰富理论研究和实战经验,专门为中国人量身打造了一套财富管理方法论。
最近一段时间,不管是2017年年中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还是十九大对中国现在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判断,经常提到的几个系统性风险,包括:部分地区的房价快速上涨,实体经济本身的融资贵和融资难问题,部分企业和地区的杠杆率过高。
这些问题的根本症结是,当前中国经济可能过度依赖于把投资性房地产作为财富的主要储值工具。
过去15、16年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房地产市场和相应的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狂飙突进的发展,但是,财富管理的行业仍然处在早期发展阶段,虽然市场发展速度很快,但总体仍处在自发、无序、野蛮生长的状态。
中国式富翁:创富能力强,守富能力弱
财富家庭,大多数是第一代富裕者,因为我们的父辈没有太多的财富。中国第一代有不少财富是需要管理的,我们的创富能力很强,但守富能力还不够。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是否有意识进行财富管理,带来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财富管理可以极大地提升经济个体,不管是人、家族、企业甚至是地方政府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幸福感和满足程度。
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换一个说法,也就是人民群众近乎无限的需求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怎么去权衡取舍,怎么去把这些需求排出一个轻重的序列,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满足,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管理所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正进入到全民理财时代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富民”国策,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本身是在快速发展,财富人均和总规模都在快速发展。
根据招商银行和贝恩资本每年做的中国财富市场需求调研结果,2017年民间可投资财富总规模188万亿人民币,是中国GDP的两倍还要多,年化增长的速度超过20%。
再看看中国成人人口平均每人占有的财富规模,从2000年每个成年人5千美元,一路上升到今天的超过25000美元。
以瑞信研究院的标准(拥有5万至50万美元的净财富)计算,2015年中国的中产阶层虽然仅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但按绝对人口计算却是全球最多,达1.09亿名,超越美国9200万名的中产阶层成年人。
中国过去十多年的中产阶层所占有财富的总规模是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最快的,2000年以来增速超过330%。
随着中国2020战略的顺利完成,到2020年,人均财富在1万到10万美元之间的成年人口将达到整个中国成年人口的一半,从而标志中国小康社会的基本建成。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到全民理财时代!
这么大的财富规模,财富管理有用吗?当然有用。
中国民间最大的两个财富的储存工具,分别是银行的存款和投资性房地产,加起来的规模超过60%。这里面存在巨大的问题。十九大以后,对中国投资性房地产未来的发展,有巨大的政策上的不确定性。
但是,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或者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并没有开发出其他的有效的能够替代投资性房地产的财富储值工具。
所以,老百姓一方面说不大敢把钱投到投资性房地产里,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无奈,你不让我投在这儿,往哪儿投呢?
消费比收入稳定,一生幸福指数最高
按照2016年中国居民家庭收入来看,中等收入家庭一年有8万多块钱的收入,月收入7200元。
同时,普通的中等收入家庭所拥有的财产或者说财富的平均规模是12.7万美金,折合人民币是80万左右。如果这80万元每年的年化收益率多2%,一年收入就能多1.6万元,相当于多出两个月多的收入。这里面是有巨大的利益空间的。
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弗兰科·莫迪利安尼,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用来解释长期的时间序列的财富管理的需求。
他发现,人在一生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资金的流入流出情况是有比较大的波动的,当前的支出和当前的收入之间有比较大的差别,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在长期的生命周期中间,保持相对平滑略有上升的支出节奏,能带来最大化的满足程度。
而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心理上的需求对应一个人在财富管理的需求,即:
生理和安全需求,对应温饱阶段;
社会和尊重需求,对应小康阶段;
自我超越对应富裕阶段。
这意味着,满足财富的需求有保本升值,还需要做风险能力比较高的需求。
上图是根据前面各种心理和财富金字塔所设计出来的标准普尔的家庭资产象限图,采集样本超过10万个家庭。下图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财富金字塔的图,把人各种需求、日常的消费吃穿用行、柴米油盐,和相应的资产做了对照。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需求,对应不同的财富管理方式。
何谓正确的财富观?
第一,财富管理是长跑而不是短跑
财富管理伴随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一生的旅行,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不是说今天我赚了钱,明年赔钱,那种短跑不能决定一个人长期真正的财富状况。
第二,财富管理并不能只看收益率
目前的状况下大部分的财富机构和财富客户在交流的时候,只看年化收益率,8%就好于7%,但收益率并不是最终的实际收益率,波动性将会明显影响一个人长期的财富的积累。
另外是流动性,今天很多的财富客户特别是大客户,经常会被他的财富销售人员所引导购买一些长期的金融产品,年化收益率很高,可能是20%,投资期限也更长,5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是以牺牲流动性换取的收益率,并不一定是值得提倡的事情。很多优秀的企业往往是最终死于资金链断裂,家庭也是,流动性管理是财富管理重要的一环。
第三,财富管理应该是全局,而不是一时的布置,买单个产品绝对不是财富管理。
第四,要善用时间这个朋友。我经常跟MBA的同学甚至本科生有交流,他们说金老师你讲财富管理你是对牛弹琴,我们都没有财富,也不需要财富管理。
我跟他们假设了一个思想的实验,这 1000块管理和不管,其实会有重大的区别。假设20岁时存了1000块钱,存到65岁。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的话:
1、银行活期存款年化收益率0.35%。1000块变成1170块,多出的170块够你到北大的西门烤翅吃一顿饭;
2、如果是存定期,3年期定期存款年化收益率3%,1000块变成3781,多出的2000多块够你和室友好好庆祝一下相聚,一起今天吃顿饭;
3、如果交给巴菲特帮你管理,巴菲特(1965-2009)年化收益率20.46% ,1000块变成434万。
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当时间足够长的时候,用足够好的管理方式,哪怕一笔小小的回报也会积累成大的回报。
解决高杠杆率危机
须打破房地产“稳赚不赔”
我经常拿足球做比喻,踢足球要有好的前锋、中锋,负责进球,也需要有好的后为和守门员,让别人不能进球,是攻击和守卫同时具备。攻要酣畅淋漓,守要无懈可击。
目前我们的财富管理往往是善于攻不善于守。把人员配齐决定90%以上的资产配置结果,攻得很厉害的人,超额回报非常高,但是很难长期持续。找巴菲特帮你管钱当然好,但是哪那么好找,事前找一个巴菲特真不容易。
财富管理是战役,而不是战斗。最终决定它成败的绝不是我去赌一把并赌中了。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正在发生阶段性转变,从原先严重依赖于投资性房地产,向更加广阔的大类资产配置的转变开始。
中央反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言外之意就是现在很多人是拿房子来炒的,是因为这些人目前没有发现更好的其他值得做长期资产配置的财富储值工具,这就需要市场调整,提供这些工具,使得老百姓的钱不依赖投资性房地产作为储值工具。
当投资性房地产市场提供8%—10%的年化回报几乎不承担风险的时候,当这种市场存在的时候,作为一个投资的工具会大量吸收从实体经济里的资金。财富是聪明的,再如何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可能也很难撬动资本。除非发展实体经济的回报是有竞争力的。
美国的高净值人口和超额净值人口,财富投资在房地产的规模不超过20%,中国的数据大概是60%。为什么人家是20%,因为美国存在着大量的其他的投资机会,在风险可控的风险溢价处理之后,回报率并不明显低于房地产。
假如说,能够让房地产不是只赚不赔的话,现在我们所说的部分企业和地区杠杆率过高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我们发现很多杠杆,来自于某些企业把资本最终投入到跟房地产有关的行业中间。
当一笔生意只赚不赔的时候怎么加大投资者的回报率?答案就是“加杠杆”。这样看来,如果把在房地产本身的回报适当地下降,杠杆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中国的财富管理任重道远,我们是正在看着这个行业处在井喷的前沿,未来有巨大的发展,财富管理依赖房地产的问题得以解决,就能够解决中国下一步发展的拦路虎,使得中国经济获得巨大的腾飞的空间。
来源:正和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