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稀缺不再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
当稀缺俘获我们的注意力,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即产生稀缺心态。
稀缺可以让我们工作更有成效,获得专注红利,但同时也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产生管窥之见。
稀缺会直接减少当下能用得上的带宽,即心智容量,从流体智力和自我控制力两方面形成带宽负担,使人变笨,变得更加冲动。
当人们面临稀缺时,会产生权衡式思维,形成选择负担,只有余闲才能让我们避免这种负担,但是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行为经济学普遍认为,人的认知具有高度的相对性,在认知过程中,大脑会利用大量的环境线索去理解视觉数据。
由于需求的压力始终存在于穷人心中,挥之不去,从而造就了他们自身的内化尺度,他们不会为环境所动,而是会依赖于自身对金钱价值的内化衡量尺度做出判断。
因为专注,所以拥有专业技能,因为专业,所以有了管窥之见,产生一系列负面后果。
稀缺必然会产生借用,这是因为现时偏见的作用,我们会将未来的利益作为代价,过高地估计即刻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借用会进一步加剧稀缺。
稀缺,尤其是管窥心态,会让你搁置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产生短视。
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
规划未来需要具备宽广的视野和一定的认知资源,而管窥心态会限制一个人的视野,令他带着短视的眼光做人做事。
借用和短视都容易令人掉入稀缺陷阱,我们只能局部地、暂时性地解决问题,以杂耍般的方式处理事情。
想要逃离稀缺陷阱,首先需要制定计划,但是却困难重重。
首先稀缺心态导致难以集中精力做到这一点;其次制定计划这种重要而不紧急地事情是在“管道”视野之外的;做计划需要退后一步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而杂耍会让我们始终忙于解决当下的问题,无法停下;最后按计划行事,需要带宽和执行控制力,而稀缺会削弱这两方面的能力。
此外,余闲的缺乏会使你没有能力平息突发事件,容错空间小,使一切变得更加复杂。
避免落入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是拥有余闲。稀缺来自资源相对充裕阶段时犯下的错误:拖延、浪费时间和金钱。
因此要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穷人之所以穷,主要是因为稀缺心态,稀缺心态会让穷人变得无能,稀缺带来的沉重带宽负担导致智商下降,让穷人无法很好地掌握生存实用技能。缺乏带宽令他们更容易忘事,工作成效变低,处理信息的能力减弱,用来进行自我控制的心智资源变得更少。
如何才能让穷人摆脱贫困呢?
首先要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推进“管道”视野中,卡片提醒就是个不错的方法。
其次是改变稀缺的结构。比如改变拖延,面对远期截止日期,制造出范围更小、更加频繁的限制就是更好的解决办法。
节约带宽可以带来高额回报,比起高深莫测的知识,有时候遵从经验法则可以节省不少带宽。
有意识地学会构建带宽,解放认知负担,执行控制力会有明显的改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会面对稀缺问题,要保持持续的警觉,为容易因管窥心态被忽视的事务找到一次性解决方案,如设置自动还款;学会把握时机,先发制人,做好过渡工作,因为你打算在之后日子好过一点再去做的那些明智决策很有可能不会兑现;学会分配你的精力,简洁而清晰可以节约认知资源;尽量在带宽充裕时行动;在资源相对充裕时构建缓冲机制,为突发事件做准备
在解决稀缺问题中,带宽是一个关键概念。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带宽是一种核心资源,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做出的选择。
用市面上流行的说法就是,要放大你的格局,你就不会被一时的稀缺问题困住。
这需要我们不断更新升级认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独立思考,谋定而后动,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掉入稀缺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