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东方讲堂里有一篇文章是《南怀瑾:人在辛劳困苦的时候,善良的心性容易发挥出来》,里面有两段话发人深省。
“劳之”,也是处事领导的原则。左丘明的《国语》一书中,有一篇敬姜论劳逸,叙述鲁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敬姜对儿子的一番教训,政治思想非常高。她说人必须要接受劳苦的磨练:“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一个人环境好,什么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堕落。民族、国家也是这样。所谓“忧患兴邦”,艰难困苦中的民族,往往是站得起来的。所以古代许多懂得为政的人,都善于运用“劳之”的原则,使得官吏、百姓没有机会耽于逸乐。劳包括勤劳、劳动、运动许多意义。
文中还提到了百丈禅师创制丛林制度,开垦山林农田,除平日专心修行求证佛法以外,每有劳作或劳动的事情,便由僧值师宣布,无论上下,就须一致参加劳动,百丈禅师到了晚年,还自己操作不休。他的弟子们,过意不去,就偷偷地把他的农作工具藏了起来,他找不到工具,一天没有出去工作,就一天不吃饭,所以禅门传诵百丈高风,便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并且以此勉励后世,由此可见他人格伟大的感召了,现代的虚云和尚年届一百二十岁,还是身体力行,终生奉此不变。(以上两段内容为南怀瑾东方讲堂文章的部分摘录)
在这篇文章里,南老提到了虚云老和尚,活了两个甲子—120岁,很惊叹,过后查阅了些许虚云老和尚的资料,获知他是被誉为禅宗泰斗的得道高人。从十九岁出家,一生历经考验和磨难,精修佛法,见证人间百态和社会变迁,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凡的贡献。
如果去翻阅修行之人的事迹,常常会看到一个关键词“劳”。比如张至顺老道长也是这样,有一本书叫《守时回光》,此书对他的生平和生活事迹有描述,十七岁出家,在道观,从事杂役,终日劳苦,磨练心志,后常年在终南山修道,老道长在羽化离世之前不久还拿着锄头下地干活。
还有弘一禅师,之前买了一本书名为《人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里有提到扫地也是修行。扫地是日常洒扫的一种,也是劳动。在生活劳动中,人会生发清净心和欢喜心。
人能劳动,说明腿脚健康,这本身就是平安与幸福。正如妈妈曾经跟我说了一句俗语:“爹亲,娘亲,不如自己手脚亲;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当人能通过劳动照顾好自己的起居时,会感觉到自足与快乐。而当人能为他人做些劳动时,也会有自信和价值感。
生活中,有人会学佛,拜佛,当去了解佛的生平事迹时,得知佛是常常劳动的,很多事情都会动手做,他并不是凡事都要人家服劳,自己坐着享福。
所以,人不能放弃劳动的习惯,当然,也不要剥夺他人劳动的权力。有时候,看似对他人的爱护而不舍得让他动手做事,恩里生害,反而夺去了他的生活体验感。而且,与过去的苦劳相比,现在的劳动大多数是正常的,可承受的,除了有些被欲望驱使的过劳,是要注意的。
通过劳动,在助己和助人之间,人会生发出善心等正能量。如果在观念上养成自发和自律的劳动习惯,比如哼着小曲擦着鞋子,那么不论是为自己做还是为他人做内心都是轻松快乐的。
此外,就像上文中说的,劳也包含了运动之意,动则修身,其实,生活中哪怕有简单的运动习惯,都会让人的状态变得积极向上。
劳,不仅是生活的习惯,态度,而且还是心态—乐观、年轻、有活力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