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写作方法的认知,这两天收获颇多。
为了防止一时兴起,过后就忘,今天就对这两天的学到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复习。
下面就来说说书评和读书:
很多人认为(包括我自己),我的书评写的不好,是因为自己的文笔不好,写不出优秀的文章。
其实一篇书评不够优秀,一方面来自于对文字运用的熟练度,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读书的质量。
书评,书评,顾名思义要对读完的这本书进行评价。写的好,还是不好?为什么?说出自己的见解。
之前对写书评一直陷入到一种误区之中。那就是写书评就需要套用模板,一个萝卜一个坑,将坑填满就可以了。
现在看看,却是对书评方向性认知的错误。
书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书,其次是评。
书,就是读书。
首先自己需要将书中的内容读下来。对于基础较弱的人来说,读下来是第一要求。(需要做主题阅读的除外)。
然而,读下来并不是读书的唯一要求。我们不仅要完整的将书的内容读下来,还应该读出东西来。
以非虚构的书籍来说吧。书中写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又是怎么去论证?当我们在读完书籍时,要对这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阅读。
当然,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用眼睛去读,还应该带着手、脑,用手去做笔记,用脑去思考。
虽然这些说着很简单,而且大部分都知道。然而,如何用手做笔记?如何带着脑子去思考?
其实,我是在这两天才稍有开窍。
如何记笔记呢?
大部分人可以做到的笔记方式之一就是将自己认为的重点用不同符号标记出来。如画出文中的金句,作者言之有理的地方等。
这的确是做笔记的一种方式。但我认为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运用好这种方式。
我也喜欢用线画出对作者认可的地方,或作者言之有理的地方,但行为却停止在划线这一行为上。一遍划线一遍在心理默念一句:“说的对,说得好!”就结束了,偶尔有时间会将划线部分摘抄,但一次性摘抄过多东西,脑中比无太多记忆。
那么除了划线这种记笔记方式之外,我们还应该做什么?
1、写下对划线部分的评价及感受:我认同这部分内容,为什么认同?因为我曾经经历过,或者我在某本书中看到过,两者观点类似,将这些在读时产生的瞬间的想法记忆下来,越详细越好。因为如果我们不记录,很快就发现,这些转瞬即逝的想法,很快就会被新读到的内容替代,消失了。
2、写下阅读时的困惑。我为什么读这本书?我渴望从书中得到什么?作者这一章想要表达什么?通过什么形式论证的?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并有意识的寻找方法进行解决。
这两天自己在阅读《说来听听》这本书时,遇到了很多问题。我将这些问题记录在书本之中,并在书本上方进行折页,这样,当我在第二次阅读时,会重点解决折页部分的问题,看看已经解决。
当然,随着我们阅读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前面提出的问题会在后面得以解决,已经找到答案的问题,我会讲答案写在问题旁边,附上页数,并在书本下方进行折页,告知自己此处找到一点答案。
3、带着对作者的认可去读书。由于我们大脑喜欢简单的原则,当遇到未知事物时,大脑会首先选择逃避。基于这层原因,我们经常对书的内容感到生涩难懂,进而对作者提出的观点产生排斥心理。这一心理将会极大影响我们对书中知识的认知。
所以,当我们在阅读一本书遇到困难时,当我们想要抱怨作者啰啰嗦嗦想说什么时,不妨提醒自己摆正认知,怀着对作者的认可去读书。
4、进行第二遍或者第三遍阅读。
之前看到别人告诉我读书要读两遍、三遍,我总会特别头痛:“天哪!一遍读完都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读两遍、三遍?”这其实就是我们大脑对简单事情的惯性和对复杂事情的排斥。
要想真正将一本书中的观点拿捏准,内化于心,必须进行二次、三次阅读。
在第一遍时,我们会逐字逐句的进行阅读,画出自己认可的语句。当第一遍读完进行第二遍阅读时,我们一般便不再需要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了(第一遍完全没读懂的除外)。
第二遍阅读要整体了解书中架构,将自己划线的部分、折页的部分进行二次阅读,看看书中的内容是否都已解决。在第二次阅读中,可以将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部分再次用不同符号进行标记;
最后第三遍阅读时,可以边写书评边阅读,在输出反馈的过程中再次翻阅课本。
书评的写作,更多的精力应放在书籍的阅读和理解上,分析透作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不断练习,才能渐入佳境,更上一层楼!
素材积累:
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如果一开始,就寄希望于‘如果当如’,那你永远都不会开心“
——《武林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