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经历一个完整的一个星期的准备,上了一节数学公开课,很久没有上课,说实话上课之前一直都比较紧张,很不淡定,因为是县级的,怕丢人。而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怎么样也料想不到上课那天中招了,好了,啥也不用管,闷头闷脑的上完了。直到今天才反应回来,请原谅我恢复能力如此弱。
趁着脑子清醒了,感觉这么辛苦过来总想留点什么,果然理论来源于实践,花了2个半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篇将近5000个字的论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觉得有东西写。
自己也记点感受留个纪念吧。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第6单元的第一节,是本单元的启示课,也是“分数”领域的启示课,也就是俞特所说的“种子课”。在此之前,学生认识了整数、小数,对分数没有接触课,因此上好这一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前思考
(一)难在哪里?
那对于分数的学习首先要搞清楚它难在哪里?
1.分数定义的多样化
德国数学家罗克内尔有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了自然数,其余都是人为的。”第一个“人为”的数是正分数。那什么是分数呢?分数的定义有以下四种。
定义1(份数定义):分数是一个单位平均分之后的一份或几份;
定义2(商定义)、定义3(比定义)、定义4(公理化定义)分数定义的多样化,可能是造成学生理解分数的困难之一。这次学习的就是份数定义。
2.分数是一个“数”
分数是一个“数”,可能是学生理解上的第二个难点。从形式上看,以为1/2例,由两个数字1、2和分数线组成,这与之前认识的自然数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3.分数的学习脱离了自然数的经验
(1)分数的学习缺少了抽象的过程回顾自然数的学习,自然数经历了抽象的过程:一位老师,一位同学,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最终抽象成数“1”。但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材编排中,我们可以发现,1/2的抽象仅使用了一个图形表征就实现了对分数的抽象。因此,只要未充分经历抽象提取,学生也就无法体会分数是一个数。
(2)分数的学习是由“率”到“量”的
自然数的学习中,学生是在熟悉了自然数作为“量”的属性之后,再来学习“倍的认识”体会自然数表示“率”的意义。以“3的认识”为例,学生先认识它作为量的属性,如3个人,3位同学;再把3作为(率”类理解,如6是2的3倍。而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2,这个1/2代表的是率,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数的初步认识从“率”而非从“量”引入,这对理解分数是一个“数”是有阻碍的,也是与学生原先的经验所割裂的。
(二)出路在哪儿?
学生学习新知的时候,如果这个新知与原来的经验是吻合的,那么学生就容易接受;如果这个新知需要另起炉灶,那么学生的学习就相对慢一些。因此,我们要寻找到学生学习分数的生长点,学生在自然数的学习中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就是分数学习的衔接点与生长点。利用好这些活动经验可以为分数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提炼出生活语言:一半,在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方式精确数学语言:将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都是这个圆的一半。这里有1个地方需要注意:表达中的平均分。那1个圆形来说怎样操作才是“平均分”?这里就引入了另一个关键词“对折”,对折这个数学表达其实是在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里才有的,因此这里我就借用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讲解。从刚才的生活语言、到图形语言,再升华到数学语言1/2,知道了一半的产生后,再直接告诉学生数学中用1/2表示一半,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直观认识分数的结构、读、写、意义。有了找圆的经历后,将经验迁移寻找其他图形的1/2,明确1/2意义,只要把一个只要把1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和是什么图形没有关系。紧接着,通过折纸经验,通过折长方形拓展到1/3、1/4等几分之一,最后延伸到分数( )/( )。
练习的设计也从易到难阶梯式进行。不仅回顾了课堂知识比如:平均分、分数的产生,更是对一些数学方法比如移补法、添辅助线等进行渗透。
整节课概括起来,我从2条线入手:明线:一半——1/2——1/( )——( )/( );暗线:生活语言——图形语言——数学语言。
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给的机会,也非常感谢学校数学组的各大高手(吴老师、陈老师、建睿、飞敏、相红、露、倩、美美等等),没有他们帮忙听课、指正,也不会有我的成长,感谢!感谢他们,感谢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