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间建立亲和力4s:
看、微笑、握手、说话
二、信念:
你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你不相信什么,什么就不会发生。
一切在于你是否相信。
相信——行动——得到。
行为不断重复成为习惯,习惯重复成就信念。
行为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取决于你相信了什么。
相信什么,在行为上就看到什么。
如何从问题层面来到效果模式?看到每一个问题背后的正面动机,拿到更多选择,配合当下的环境,来到效果。
行为有正负,信念有正负,动机一定都是正面的。
三、为什么不敢走出舒适圈?
1.对未知的恐惧;
2.缺乏一份自信和力量;
3.需要努力突破。
四、模仿卓越
改变状态——改善情绪——思想发生变化
(从某方面入手,或运动快步走提升自身能量)
最欣赏的人是谁,他是怎样的状态。
五、自我状态
今天上课刚开始,老师讲了建立亲和力的4s之后,开始了第一轮游戏互动:在1分钟内和尽量多的人打招呼。
游戏开始了,整个教室沸腾起来,大家都开始很积极主动的配合,而我也只是站起来看看着教室,期间,有大约3.4个人主动来与我打了招呼,我都只是配合和微笑寒暄模式,自己都觉得自己有点尴尬。
反观自己内心的状态,觉得和大家都很熟悉了,不需要另外建立亲和力了。又在纠结,老师的话,简单照做就是了,怎么脑子里有这么多编织?此时是很不在当下的。
在第二轮游戏中,和你身边的人交谈1分钟时,我和身边的丹丹老师进行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交流,事后回想起来,不算一个比较有效的沟通,仅仅停留在讲事实的层面。感到自己与人交流的能力是有的,但是在交谈中会忘记觉察。
老师提示,第一种方式在乎数量,第二种方式更在乎质量。内心马上有了评判:有质量比有数量更好。当有了一个评判时,做第三轮游戏时,我就又开始了被动承受的模式。内心戏是:数量不是我要的,我要的就是质量,有一份抗拒在。
现在想想,任何时候我们的模式都不应该只是唯一的一种,应该是可以在各种模式之间轻松切换才是自由的。
第三轮当老师说:谁可以在1分钟做到打招呼的冠军举手,只有议戈举了手。这里,佩服一下她的能量和执行力,对老师的话毫不犹豫,拿到就做,是值得我学习的。
在老师采访大家时,有人说,觉得自己当不了冠军;有人说,不好意思打招呼;有人说,尽力就行了,当不放冠军无所谓……
议戈说:既然老师说了,我就要全力以赴的去做,并且相信自己能做到。
由此,老师再一次带出“信念”的重要:相信什么,就会由这份相信带来一份行动。
课堂上,周芳、小新上台做了心理疏导,每一个上台的人,既是勇敢的,也是幸运的。为她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