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7日(周六)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今天是周末,我睡了个小小的懒觉。也许是连日在京都东跑西跑的缘故,人还是需要张弛有度的。人都有贪心,尤其到了京都这种历史感特别浓厚的地方,总想多看看,太怕留下遗憾,其实心里也清楚,那次旅行不会有遗憾呢?
日本街头有很完善的便利商店系统。略微看了下,店堂内的商品种类比同样的7-Eleven、全家、Lawson中国连锁店要全,尤其提供了眼花缭乱的便餐、便当和饭团等,听说不少人居然就靠便利店搞定了三餐。这些便利店都有ATM机、复印机,以及卖各种车票的自动贩卖机,我们在机场买的充值卡既可以坐各种交通工具,也可以在便利店消费,来日本的游客基本上也像日本人一样人手一张。
我们走进一家名叫加利福尼亚Cafe的铺子吃早餐,除了附近的便利店,只有这家餐馆早上7点就开门了。推开明亮的店堂,叮咚声自动响起,一位老龄店员奔跑而来带我们入座,紧接着,送上菜单和餐具,每人一杯冰水,告诉店员我们希望喝热开水,也是最快时间送上,跟欧洲的慢吞吞和美国的不理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点的套餐搭配得很好,还有很正宗的滴滤咖啡奉送,整个餐馆似乎最多只有三个人在运作,送完餐就看到店员马上赶到备餐处工作,或者招呼新来的客人,吃完早餐准备付账,看到其他客人按了下收银台的铃,马上又员工一边道歉,一边奔来结账,如此效率,不禁让我看呆了,近百个座位的餐馆,在中国怎么的也得7、8个员工打理吧。在日本,服务性行业中银发老人比例很高,出租车司机则基本上是清一色的6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颐养天年,没有腿脚哆嗦,兢兢业业地干着自己的工作,倒让我们很不好意思。
10多年前,第一次从章子怡主演的《艺伎回忆录》中了解到艺伎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职业,听说日本人很不满意这部片子,因为这部影片会让人误把日本的艺伎等同于下贱的花柳女子,在日本的心目中,艺伎是艺术家,是以身体的优雅、多彩的技艺为载体的艺术品。这恐怕跟中国古代的青楼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多才多艺,卖艺不卖身,只不过后来慢慢变味了。
现在的花见小路成了游客的签到处,沿街的建筑应该都很有些年头了,“茶屋”的招幡时不时随风招展,这里的茶屋跟早年东莞的理发店一样挂羊头卖狗肉,其实就是艺伎当家的私人俱乐部。艺伎这个职业肯定式微了,而且处于濒危状态,毕竟是21世纪了,谁家姑娘还愿意从事这样的职业呢?这一片建筑物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恍如隔世,似乎是穿越而来的舞台布景。偶有艺伎路过,千百只手同时举起手机来拍,仿佛不这样就会短了见识,白来花见小路一趟。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装,不同的是普通人家过节才穿,艺伎是天天穿,还要用特殊的化妆品涂脂抹粉。和服具有中国唐装的影子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中国太多次的改朝换代,误把长袍马褂当成了民族服装,日本的和服或多或少帮我们继承了些许汉韵秦风。日本人是爱美的,女子不化妆绝不出门,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其干净程度只能让全世界非日本人叹为观止。干净是美的基础,在日本,美是主宰一切的力量,他们追求精致的生活方式,以今天中国人刚刚想起来要提倡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地提升各种产品、器物的品质,连美食、服装、家居等的方方面面一概不放过。在日本呆一段时间后,你才会有切身的体会。
今天,房东帮我们约了一位日本的茶道老师,准备探索下正宗日本茶道的秘密。茶道老师的工作室藏在一个小巷子里,也是间古老的町屋。天开始下雨,我们没有带伞,无奈间提前去敲了老师的门,我们的提前到达似乎让她吃了一惊,她把我们迎进门厅,让我们稍等。隔着移门,我们看不见她在做什么,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是在里面收拾和准备。时间刚到,她笑吟吟地拉开移门,把我们迎入了她的茶道工作室。房间真心不大,刚进去时略觉灯光昏暗,过了几分钟眼睛适应后觉得这才是理所当然的光线。这一带很安静,茶室外面,透过落地窗看见一个小庭院,听得见淅沥沥的雨淋着院子里的植物的声音,边上一盆插花,门口一台很有历史的钢琴。
老师拿出茶单让我们挑选茶时我们吃了一惊,全部都是中国的茶叶。沟通间,才知道房东误会了我们的需求,老师说她的茶室并不适合表演正宗的日本茶道,那必须是日式榻榻米的茶室才能做到。日本人果然“较真”,既然这样,我们就尝尝她家的中国茶吧。老师建议我们品尝一款中国福建茶,我们从善如流。老师端出大铁壶放在电陶炉上,摆上精致的茶具,配上日式菓子点心。待我们泡上茶,老师开始给我们讲她对这款中国茶的特点以及她的理解,果然很有见地。她对中国茶很有研究,曾经专程去福建了解这款茶。她说,中国功夫茶可以泡十几泡,而一般日本茶三泡而竭。所谓日本茶道,重要的在于其仪式感,京都地区以宇治的抹茶著名,讲究美和配茶的所有仪式。
中日两国都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源自于中国茶文化是众多文人和僧人对情趣的追求,这些成了日本茶道形成的基础。尤其是禅宗的修行方式,对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的影响尤为深远。当初中国的茶传到日本时,遣唐使和留学生们按照唐代人对茶的理解和品尝方式予以传播,当时中国茶还主要用于供奉神祗的仪式,最早接受这个舶来品的也是佛门僧人。唐代灭亡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日交流中断,饮茶之风只在寺庙中延续。中国进入宋代后两国交流恢复了,也就是日本的平安朝,中国的茶叶和茶具开始批量出口到日本。宋代盛行喝煎茶,日本的抹茶就是继承了中国煎茶的传统。同时,日本开始用中国输入的茶种进行本土栽培,供应量上来了,喝茶才向民间文人、贵族、武士团体扩散,最后形成了全民喝茶的习惯。
爱好喝茶之人慢慢形成组织,经常组织茶会,久而久之,讲究仪式感的茶道也就应运而生了。自古文人花样多,也穷讲究,除了喝茶,还要佐以焚香、插花和蜡烛,美其名曰“三具足”。
奈良的僧人村田珠光,本来是大德寺一休大师的徒弟,于参禅后说出了“茶汤之中有佛法”的话,被日本人尊为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日本茶道又称抹茶道,是日本茶道的主流。今天的日本,抹茶道和煎茶道是日本茶道的两大流派,煎茶道是文人茶道,符合文人逍遥不羁性格。而抹茶道是艺术茶道,满满是仪式感,是日本人有别于中国茶的自豪,也更符合日本人的性格。
日本人是善于学习的民族,甚至在历史上先是全盘复制中国文化,后又几乎全盘复制欧美的政治体制。从生活上看,对于各国的文化的学习一直没有停止,有的仍然奉行拿来主义,并且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超越。今天,日本街头咖啡馆随处可见,但不是美国式的星巴克一统天下,而是遍地出现精致的个性化咖啡馆,而且一做就是很多年,向着百年老店的目标迈进。很多日本的茶寮和菓子铺,风格上中西合璧,西式的开放式厨房,日式的庭院,在这样有情调的地方度过休闲时光,远胜与千篇一律的星巴克。
日本料理现在是全世界公认的高消费餐饮,同样是东方美食,中餐在西方很少有高档的饭店,价格自然上不去,日料则完全相反,有的点面很小,但品质从不含糊。日本的拉面也是从中国传入的,今天的日本拉面、乌冬面、荞麦面样样做得精致,小小的面馆居然也上了米其林榜单。在京都,你可以看到天天有人都在门口排着长龙的小面铺(比如三元面藏),为了能够吃上那家的面,时间如此宝贵的游客居然愿意花一、二个小时去排队,据说365天,天天如此。
在日本人彬彬有礼的外表下,他们一定有着一颗独到细腻、追求极致的心。不管各行各业,只要以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做,做什么都会与众不同,博取掌声。做电子产品是这样,从事花道、茶道、料理也是一样。他们把做事都分解成工艺流程,以其品味、以其匠心、以其追求完美的态度来执行,天底下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知易行难,关键就是一丝不苟地执行,方成圆满。这背后付出的努力是一般人无法想象和忍受的。
坐在饭店里吃饭时,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服务员把一套精致的料理端上来,菜品自然不必说,赏心悦目,连一杯茶、一盏碟都蕴含美的享受。精致,淡雅,合在一起就是艺术品,让人不忍下箸。吃完饭,在餐厅的后花园中散散步,毕竟是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庭院不算大,但都是投入心血之作。都说细节是魔鬼,日本人做事都落实到了微小的细节中。以技艺为依托,重要的是投入,没有这样的态度,不可能把简简单单一件日常之事做到淋漓尽致。
饭后,我们步行到附近的文玩一条街去走走,这里其实不是上海福州路一样的一条路,而是一个由好几天街组成的区域,以古董店、字画店、古籍店、文具店、时装店、专卖店等构成,还有专门的中国文物店。最多的专营本土古玩的店铺,但专营中国古玩字画的店铺也随处可见,更多的是中国的、日本的、西洋的古董摆在一起的旧货店。这一带的路很幽静,每家的装饰都别具匠心,一般都有能讲流利英语的营业员,个别点还有中国雇员方便沟通,看来这些年中国客户的购买力在提升。
在一家古玩店里,三层楼的店铺里摆满日本老窑瓷、漆器等。中日两国,一个China、一个Japan,还分别是瓷器和漆器的代名词。我们不是玩家,对昂贵的东西没有鉴别力不敢下手,只得挑一些便宜又好看的瓷器和漆器的杯盏买下,放在家里可看可用,图个开心。
随手拍下一些街头巷尾小店铺的照片,只因为其暖暖的古意和精心的设计。一块店幡,一块门帘,几处盆栽,在射灯下的物品摆设都是那么地富有美感,一下午的闲逛,倒成了一趟赏心悦目之旅。
晚上早早地赶去一家叫做豆雅传的餐厅,因为名声在外又不接受预订。没想到已经客满,还好等餐时间不算太长,一楼是等位和外卖处,爬上窄窄的楼梯上楼才是餐厅,地方很局促。十来张桌子。我们点了他们家推荐的天妇罗豆腐套餐和豆浆火锅套餐。这家主打豆腐宴,品种不少至少,每种豆腐都有不同吃法,好在服务员中有位来自中国的小伙子为我们作介绍。豆腐的味道很正,散发着浓郁的豆香味,饭后还品尝了豆腐布丁,甜而不腻,很有特色,难怪引来了这么多天南海北的吃货。虽然饱餐一顿,但清谈的日餐,不容易吃撑,更不容易吃胖,日本人真没有几个胖子,其食物的特点应该是个重要原因。
晚餐后步行回家,流光溢彩的大街小巷上车水马龙,有西装革履的日本上班族,有巧目盼兮、浓妆艳抹的妙龄少女,还有身穿僧侣服的现代和尚。不过,这年头,身着华美和服的女子大一半都是观光客,来古都体验一下不同的文化。
保存得很好悠久的历史、独特而浓厚的文化积淀,让京都在世界旅游城市中独树一帜。尽管现在不再是首都,但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依然很特殊,至少算得上是一个文化的首都。听说85岁高龄的明仁天皇马上就要禅让,他希望再京都安享晚年。日本建都东京时,为表达对京都的敬意,日本人将东京的发音与京都颠了个倒,从Kotyo到Tokyo,从古典到现代,这就是日本一路走过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