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3.4:
(25、营造互相关爱的文化氛围26、好老师应该扮演的四种角色)
从化学上概念来说,催化剂有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有减缓化学反应速率,显然,这里老师充当的角色,即学生学习上的“催化剂”,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思考。那我就以“过氧化氢催化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谈谈自己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引发学生思考?首先,学生已经知道,物质必须含有氧元素才会产生氧气,所以我就提问:“那过氧化氢、二氧化锰均含有氧元素,都会产生氧气吗?”这时候学生就开始猜想,有三种情况,一是过氧化氢,而是二氧化锰,三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共同作用。(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思路)我问:“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学生很快想到实验来验证。(考查学生学习的一般科学方法)那如何设计实验?(考查学生对氧气检验方法的理解)大部分孩子很快想到用带火星的木条。好,现在请你们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考查孩子们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根据刚才大家的猜想,学生设计了三个对比实验,通过实验很快得出,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共同作用产生氧气。为了引出催化剂的概念,这里,我设计了一连串问题:请学生们仔细观察刚才有反应的这支试管,反应还在继续吗?学生观察后,知道反应已经停止,那怎么知道反应停止呢?学生说,因为没有气泡产生了。反应停止,那参加反应的物质都消失了吗?学生又陷入沉思,这时候有孩子提出来,有三种可能,一是过氧化氢消失,二是二氧化锰消失,三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都消失了。同样为了验证猜想,这时候学生很快想到实验验证。但是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这里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前面的实验,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能够反应,产生气泡,因此,要证明过氧化氢是否存在,只需加入二氧化锰。同样,证明二氧化锰,只需加过氧化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有学生想到方案,还有一部分学生眉头紧锁,所以我先让孩子们先互相讨论交流,经过几分钟的分享,很多原先一头雾水的孩子也露出了舒心的笑脸。最后,我让学生上台分享她们的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学生发现,过氧化氢消失了,二氧化锰还有。到这里,还是没有引出二氧化锰的真正功能,于是,我引导孩子进一步验证二氧化锰还在不在,经过多次的实验探究,学生发现,二氧化锰好像都用不完,一直都在发挥作用。这时候,有个学生提问:“那二氧化锰到底有没有消失呢?”,我说:“那大家觉得呢?或者你们有没有办法证明它减少或者没有减少?”(问题就从定性角度过渡到定量角度去思考了)学生经过思考,想到通过称量的方法,称量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因此,想要得出结论,还需要在反应前就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学生需要重新再做一次实验。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质量确实没有变化,但是它却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像这样的物质,我们把它叫做催化剂。本节课我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一个简单的催化剂概念,通过反复猜想验证,它得出它的特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参与和思考,而我自己也享受这个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不应该是“台前智者”,而应该是“幕后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经常扮演学生的连接者,我想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其他学生,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思考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