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五·六七】
上官仪诗多浮艳,以忠获罪。傅玄善言儿女之情,而刚正嫉恶,台阁生风。杨子云自拟《周易》,乃附新莽。余中请禁探花,而后以赃败。席豫一生不作草书,而荐安禄山公正无私。
上官仪,(608年—665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太子中舍人等。初唐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龙朔二年(662年),拜相,授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麟德元年十二月(665年1月),因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中宗年间,因上官婉儿受中宗宠信,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追封楚国公。
傅玄,(217年—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魏晋时期名臣及文学家、思想家。司马炎为晋王时,以傅玄为散骑常侍。西晋建立后,进爵鹑觚子,加附马都尉,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泰始五年(269年)升任太仆,转司隶校尉。因当众责骂谒者及尚书被劾免。咸宁四年(278年)去世。谥号“刚”。后追封清泉侯。
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汉代辞赋家、思想家。少年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游历长安,担任大司马王音门下史。汉成帝时,授给事黄门侍郎,修书于天禄阁,结交王莽。天凤五年(18年)去世。著有《法言》、《太玄》等。
新莽,一般指新朝。新朝(9年1月15日—23年10月6日),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王莽废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改汉历寅正为丑正,改元始建国,改国号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史称新莽。
余中,(生卒年不详),字正道,一字行老。江苏宜兴人。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癸丑科状元,上疏乞罢琼林宴,以厚风俗,得神宗嘉许。
席豫,(680年—748年),字建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长安年间,席豫应试学兼流略、词擅文场科,考中上等,因父丧没有出仕。太极元年(712年)又考中手笔俊拔科。补授襄邑尉。开元二年(714年)考中贤良方正科,任阳翟尉。因观察使推荐迁任监察御史,出任乐寿令。后官授大理丞,升任考功员外郎,进退人才公正。又任中书舍人。开元二十年(732年)出任郑州刺史。次年(733年)任吏部侍郎。天宝六年(747年),进位礼部尚书,多次封至襄阳县子。天宝七年(748年)去世。
【闲言碎语】
诗词歌赋,作为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无可避免的会打上个人的烙印。但这种烙印,往往是文学作品的题材立意、造句遣词、语言风格、行文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多数情况下,与作者的个人品格、操守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
袁枚在本条诗话中列举了5个例子。不仅仅说明了诗文与人的性格无关,更推广到有些人说话、办事,看起来“伟、光、正”,“高、大、上”,而实际上却是自私、谄媚、奉承、求宠。
初唐上官仪,开创了“绮错婉媚”上官体诗风,诗多浮艳,却在麟德元年十二月(665年),因为忠于唐高宗而起草废后诏书,因此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
西晋傅玄,作诗以乐府诗体见长。不少作品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传统,清新秀丽。还特别善于描写爱情,如《西长安行》、《车遥遥篇》等,善用比兴,宛转清巧,语简情深。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一时的描写儿女情长的琼瑶电视剧《青青河边草》,其片名与主题曲创意都来自于傅玄《青青河边草篇》。傅玄诗开头两句“青青河边草,悠悠万里道。”琼瑶歌词前两句是“青青河边草 悠悠天不老。”而正是这位情歌高手,却是一个性格刚烈、严峻急躁,遇有违法之事绝不宽容的铁面御史。王公贵族无不对他感到畏惧,使得朝堂之上风气清廉。傅玄脾气之大,令人乍舌。咸宁四年(278年),在晋武帝司马炎伯母景献皇后的祭礼上,时任司隶校尉的傅玄,认为给自己的座位安排不合礼制,大怒,大声呵叱引位官员。引位官员妄称座位是尚书安排的,傅玄转而又当着百官的面大骂尚书并愤然离席。由此被劾大不敬而免官。
袁枚所说“杨子云自拟《周易》,乃附新莽。”这个“杨子云”就是汉代的辞赋大家扬雄。扬雄,姓“扬”还是姓“杨”,在历史上的记载并不统一,仅《汉书》一书的不同版本,就有不同的写法,直到了明代的司礼监本,才统一成了“扬”。可是清代段玉裁却认为扬雄应当姓“杨”。不知道袁枚是不是看过段的考证,他在《随园诗话》写为“杨子云”。所谓“自拟《周易》”,是指扬雄模仿《周易》撰写了《太玄经》。
清《四库提要》是这样介绍此书的:“雄书本拟《易》而作,以家准卦,以首准彖;以赞准爻,以测准象,以文准文言,以摛、莹、掜、图、告准系词,以数准说卦,以冲准序卦,以错准杂卦,全仿《周易》。”
这段文字我是照转照抄的,究竟是啥意思,我真没有看懂。汉初始元年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年,扬雄六十二岁。此年,其昔日同僚王莽称帝,建立了新朝。王莽篡权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拉拢朝中大臣,于是他将朝中的老臣一律提级。扬雄从四百石的黄门侍郎升职为两千石的中散大夫。为了答谢这个升迁,扬雄仿司马相如《封禅文》,上封事给王莽,指斥秦朝,美化新朝,文名《剧秦美新》。扬雄受到后世诟病,就是因为他写了该文。
余中,宋神宗熙宁五年进士,次年钦点状元。此人堪称"戏精"。熙宁五年(1072),余中与兄长余贯一同参加礼部会试。余中考上进士,而余贯落榜。余中请求黜退自己以录取兄长。这样的要求,显然不能被同意啊。这岂非把录取制度当儿戏,把录取资格当成自己的私产任意让渡吗?但是,余中是打着“孝悌”的旗号来说此事的,朝廷自然是既不能同意,也不能贬斥,于是在不同意的前提下,表彰了余中的举动,并由此进入领导视线。此年廷试,点为状元。按惯例,科举结束放榜后,朝廷要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余中此时又以状元身份,上疏请求取消这项庆典活动,以简朴之风匡正旧俗,又得到了宋神宗的嘉许。然而,就是以孝悌、简朴得名于天下的余中,在担任太常丞,主管太学事务时,却因为收受太学生贿赂而被革职,成为历史笑话。
一说起安禄山的名字,几乎人人皆知。安禄山拜小自己16岁的杨贵妃为母,杨贵妃为安禄山“洗三”的故事常常被人提起。而袁枚所说的席豫,则知者不多。席豫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由郑州刺史入朝任吏部侍郎。唐玄宗李隆基说:“卿先前任考功员外郎时办事仔细平允,所以现在授你此职。”席豫主持铨选六年,奖拔清寒疏远的士人,有很多人后来官居要职。天宝六载(747年)进位吏部尚书。席豫做官清廉耿直,性情谨慎小心,给子女、属官写信,从不写草字。有人说:“这是小事,何必如此留意?”席豫回答说:“小事不谨慎,何况做大事呢?”但这位一生不写草字的席豫,在对安禄山担任节度使的考察评语上写下了“公正无私”四个大字。
听其言、阅其文、观其行、察其果,是对一个人全面考察的方法。至于学习欣赏诗文,倘若不是专门研究人员,是否了解作者生平事迹不太重要,甚至没有必要。知道了唐代诗人宋之问的生平及为人,一定会大大破坏你品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意境之心绪。这算是我的一个小提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