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读书与用书》,在这篇文章中先生先介绍了中国生活中的三种人---书呆子;工人、农人、苦力、伙计;小姐、太太、老爷,及“治疗”这三种人的三贴药,告诉我们要读书,但不能死读书,只知道读书,别的事上一点也不会,便成为了一个书架了,读书应用书,而不能做吃书的蛀虫,读书不能死读书,要边读边思考,敢于质疑,书是一种工具,是用来用的,我们应该在“用”中检验他的真伪,文中先生还提到教育的公平,当时的教育不应对穷孩子封锁,不应只有有钱、有闲、有面子的人才有书读,同时也通过王冕的例子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想读书,无论什么都不能阻挡。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片文章很受启发,想想自己从教这18年,自己真正静下心来度过几本书?写过多少文章?除了一些评选中要求写的事迹材料,真是寥寥无几,看看自己和先生笔下的工人、农人、苦力、伙计有何区别,若不改变真会的“劳而无获”,甚至误人子弟。
“因为读和写是一个人成长的双翼,这是成长最愉途径而且不求人。大家知道在青岛一个校长和老师要发展起来有多难吗?因为青岛的校长和老师都在努力地成长自己,所以,一个青岛校长和老师想出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倍的努力呢。在青岛仅仅读书写心得那是不够的,要有自己的教学法、论文还要是核心期刊的、课题等等等等......”,这是本周一李老师发的一则消息中的一段话,对我的触动真的很大,回想自己从教的十八年自己做了什么?在教学或班级管理中有何成绩?真是惭愧,和青岛等地的老师差距真的很大,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李淑芬老师、罗立老师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坚持读教育经典,写体会并践于行。
陶行知先生文章教育我们不仅仅是读书,而是用书,这对与我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否则真的会误人子弟,我们大家都知道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论证、文章非常多,有的是教育大家毕生教育经验浓缩、有的是一线教师教育随笔,包含了众多教育智慧,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都有很强的可借鉴性,也有些看似高大上、操作性强、效果好,但却违背教育规律,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形成、长期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读书,更要会用书。
从今开始,要读书、会读书更会用书,在敢于质疑中读、写,在读、写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