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女孩快乐的走进泳池,当水滴溅到脸上时,她气急败坏的哭了。9岁的男孩在过道与妈妈吵嚷,突然不愿意游泳,只想回家。12岁的女孩跳水之际,发现对手是同组里数一数二的高手,犹豫之下发挥失常。
上述情景中,6岁的女孩害怕脸被水打湿的感觉。过道里的男孩在家里想到游泳的时候跃跃欲试,可是一旦来到游泳池门口,他就感到紧张,想要逃走。或许他觉得害怕游泳是一件丢脸的事,或许他也搞不清楚是为什么,便用生气来掩盖真实的情绪。年龄最大的那个女孩心里总是患得患失:“万一我没做好动作呢?”结果真的影响了她的发挥。这是一种焦虑性行为。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焦虑的关注点都处在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阿尔伯特·埃利斯在《控制焦虑》中指出:适当的焦虑对人们远离危险,保持生命的延续是有一定的好处,然而当焦虑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甚至让我们丧失了自控力,情况则完全不同,在某些状况下容易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从开篇列举的情景可以看出,不仅成年人会产生焦虑,孩子也会被焦虑困扰。焦虑可以是一种情绪感受,也可以是一种生理状况。相对于对情绪了解与掌控更好的成人,孩子若陷入焦虑,情况则会更糟。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儿童、游戏治疗亲子教育领域的专家,劳伦斯•科恩博士继《游戏力:激发孩子笑声中的天性与合作》后,针对童年焦虑这一主题,创作书籍《游戏力Ⅱ: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通过分析案例,从大脑安全系统运作模式、情绪发展模式两方面,帮助家长了解如何缓解孩子的焦虑,让孩子学会与焦虑和平共处。
焦虑找上门的特定表现
卡尔和朋友一起坐在电影院看电影,屏幕上出现鲨鱼时,卡尔紧紧抓住座椅扶手,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此后他拒绝再去电影院看电影,告诉父母自己不喜欢电影,甚至粗暴地对待襁褓中的弟弟。卡尔对鲨鱼的害怕,正在慢慢影响他的生活,只是他不愿面对这份恐惧。
提到紧张与焦虑,我们会自动联想到害怕、恐惧等感受;坐立不安、心跳加速、大脑空白等行为,上述身体各处的紧张反应是受焦虑影响的最直接表现。除胃痛、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腹部、胸部、喉部等身体部位及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或异常活跃或受到抑制的表现都在暗示我们,焦虑已经在不知不觉与你相伴。回想一下学生时代,我们曾在考试前出现过的拉肚子、发烧等意外状况就是身体应对焦虑的反应,我们或许在害怕考试,也或许害怕考试出现我们不能接受的结果,因此,当我们再次面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时,身体会不由自主的出现应激反应。
焦虑不仅会打破身体的平衡,还会打破生活的秩序。日常生活中类似于卡尔的状况并不少见,而这其中最令父母困扰的莫过于一直喜欢上幼儿园的孩子突然哭闹着不愿意再去幼儿园。这种异乎寻常的情况极有可能是焦虑在作祟,可能是幼儿园发生了某件让孩子害怕的事情,TA担心再次独自面对又不知如何表达,所以想出最为直接简单的方法——不去幼儿园。
一些特定的生理状况能让我们轻易判断出是否焦虑缠身,但当它的表现不仅仅是生理状况,而是情绪感受时,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呢?
有迹可循的焦虑踪影
当我们陷入到不健康焦虑时,表现出的往往不是生理状况,而是情绪感受,这些负面的情绪感受极有可能造成行为冲动。科恩博士在长期工作中总结出了2种常见的焦虑性行为与9种常见的童年焦虑,并据此总结了一套易于理解的情绪发展模式。
情绪发展模式(情绪的燃烧)
在了解焦虑的共同规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焦虑是如何在一步步发展控制我们的。
科恩博士将情绪的发展模式比喻为“情绪燃烧”,在这套理论中,引发情绪的念头或事情被被称为火种,由此产生的生理本能反应、内心整体感受及行为冲动是包裹着火种的火焰,内心对自己的看法及对世界的信念成为推动情绪发展的助燃剂,而想要浇灭或控制火焰,就需要我们找到水源——内心深处的念头。
以前文卡尔的事件为例,影片中鲨鱼的出现是卡尔焦虑情绪发源的火种,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是正常的火焰,当他受到内心某个念头的驱使(助燃剂),助长了火焰的燃烧,进一步出现了粗暴对待弟弟的行为冲动。而要将不健康的焦虑转化为健康的焦虑,卡尔需要正视内心深处对于鲨鱼的害怕(水源)。
“情绪的燃烧”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焦虑情绪的产生及发展,那我们又是如何掉进焦虑的思维中呢?
焦虑性思维习惯
一个男人正驾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突然他的车胎爆了。他虽然有备胎却没带千斤顶,所以无法换胎。他想起刚刚路过的农庄,决定试试能不能从农庄借到千斤顶。男子边走边想,见到农场主后,农场主不仅热情的打招呼,还将千斤顶借给自己,并开车送自己回爆胎的地方。但他转念一想,如果农场主没有千斤顶,自己就要困在这里了。或者如果他有,但是他不愿意借给自己,那他就太小气了!他为什么这么小气呢?当他敲开农庄大门,见到农场主时,咆哮道:“和你的狗屁千斤顶一起见鬼去吧!”
上述小故事折射出焦虑者的一种思维惯性——万一心理。被万一心理控制的人容易忽略当下,活在过去和未来,他们会从过往经历的悲观面出发思考问题,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无限“不好的”思考。故事中的男人无疑是万一心理的典型代表,在前往农庄的路上,凭借对未来的想象,成功将自己困在了乡间小路上。
没借到千斤顶的男人回到车上,脑子里有可能继续进行思考——我应该在车里备好千斤顶,我不应该在今天出门……“应该”和“不应该”是焦虑者的另一思维习惯。他们从某件事情的不好结果出发进行推测,进而不自知的陷入焦虑中,企图通过自己的各种推测确保事情的“确定性”。
对焦虑的发展模式及思维习惯有所了解,我们又该如何处理不健康的焦虑,使其不再打乱我们的生活,而是为我们的生存延续提供帮助呢?
焦虑的反面是与焦虑共舞
我的最终目标是:孩子能够突破自己的局限,充分展现生命的活力,全身心融入世界,敢于承担合理的风险,愿意拥抱充满未知、但又充满机遇的将来。
既然焦虑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麻烦,你肯定会想知道如何消灭焦虑。但是别忘了,超越弗洛伊德的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说过健康的焦虑感是一种恩赐,因此我们并不需要从根本上消除焦虑,而是要学会与焦虑共舞。
直面情绪,焦虑并不可耻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害怕、痛苦、焦虑等负面情绪唯恐避之不及,实际上情绪没有好坏之分,真正会影响到我们的是陷入到某种情绪当中。同样,家长要缓解某件事情带给孩子的焦虑最好的办法也是接纳孩子的焦虑,即便是自己觉得是小事造成的焦虑,也要重视,帮助孩子面对焦虑。
带学龄前儿童打针是很让父母头疼的事情,当孩子还小时,你可以强制抱在怀中配合,但随着孩子的长大,TA会自己躲闪,去到医院会下意识的躲,这是由于孩子记得每次去医院会痛,潜意识里产生的排斥。带宸哥去打预防针时我会提前告诉他,也会跟他形容打针时产生的感觉,告诉他为什么会打针,虽然孩子对这些事情并不了解,但他对于打针感到害怕的情绪得到了重视,又对打针有了一定的了解,内心也就没那么排斥。甚至能偶尔做到不哭,夸自己勇敢。
《如何才能不焦虑》一书中提到焦虑来源于对资源不足、未知、被拒绝/否定的恐惧,家长帮助孩子直面情绪的过程中,就是帮助孩子找原因、进一步认知未知的事物。
放下争辩,尝试挑战焦虑
处于焦虑状态下的大脑会誓死捍卫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陷入焦虑中,家长企图告诉孩子“你的担心没道理”极有可能卷入到一场毫无用处的争辩当中。这时,你不妨装成一个好奇“宝宝”,对孩子的担心表现出好奇,通过提问找出不合理之处,并引导孩子关注当下,从万一心理和“应该”“不应该”焦虑思维中走出来。
仍然以打预防针为例,为了降低宸哥对打针的排斥,我在家会和他玩打针游戏,拿着玩具打气筒模拟针筒,一边往前推进,一边询问宸哥感受,得到肯定答案再继续,完成后会问他痛不痛?这种程度的痛能忍受吗?因为每个人对痛觉的敏感度不同,游戏的过程中,我放弃了与孩子争辩打针是不是痛,只是鼓励孩子进行挑战。
儿童安全教育专家佩吉佛兰德尔韦斯特在研究自我保护行为的项目中提到过有意试险,与挑战焦虑有异曲同工之妙,尝试一些刺激好玩又无实质危险的游戏,并将自身所焦虑的事情带入其中,在挑战中,缓解焦虑的影响。
保持镇定,充当放松参考物
科恩博士在《游戏力Ⅱ》中将常见的童年焦虑归纳为依恋与分离、社交焦虑、床下的怪物、生活中的危险、创伤性恐惧、刻板、过度取悦他人、生与死、烦恼汤9种,虽然每种焦虑产生根源或多或少会有所区别,但在帮助孩子理解自己情绪和挑战焦虑性思维的过程中,家长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童话故事《忧天小鸡》里的小鸡担心天塌下来,恐慌情绪蔓延到整个农场。科恩博士对此进行了巧妙的改编,让小鸡在传播天塌下来这一讯息的过程中遇到一只镇定的小鸡,于一问一答间化解了焦虑。
孩子是在模仿与运用中学会技能,TA的模仿对象就是与其朝夕相处的家长,当面对让人紧张或焦虑的事物时,家长保持镇定,充当第二只“放松的小鸡”,用思考的方式化解焦虑(化解方式因人而异)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镇定应对焦虑。
担心和焦虑像看不见的风暴,在袭击越来越多的孩子。《游戏力Ⅱ》聚焦童年焦虑,告诉家长如何应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焦虑。而家长在帮助孩子应对焦虑的过程中,也能更好的发现自己在养育中的焦虑,及时改善自身焦虑,远离心理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