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校园街头实验,第二期的主题是保护鸡蛋比赛,这个点子还是三有小岛的小池提供的。上网搜索资料时,还发现这个保护鸡蛋的题目竟然是大学里工业设计专业的课题作业。那就让孩子们来挑战一下吧,用10张纸和胶带,保护鸡蛋从高处坠落不破。
尝试收费
这次不像“小汽车过桥”的实验没有什么成本,如果鸡蛋没保护好,就得损失买鸡蛋的钱,因此我把这次比赛做成了一次收费的比赛。
在学校里,经常看到小朋友一下课就去小卖部买各种零食,他们一天零花钱少则几块,多则十几块。这次鸡蛋比赛我做成了收费的,报名费一次5元,如果保护鸡蛋成功则退还报名费,小朋友可以组队参加共同分担报名费。
下午把海报贴出来后,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就说要报名,但是她的零花钱不够,我说可以找其他小朋友一起组队,再找4个人每人一块不就够了吗。于是,她积极地去找队友了。比赛的消息放出去后,来咨询的小朋友不少,但是看到要收费都退缩了。问了一位同学为什么不想报名,他说没有钱,我说可以用同心币抵押(“同心币”是学校印发、作为平时学习和纪律表现的奖励,给孩子们的校内“货币”,可以用于活动时兑换物品、报名活动等),他问了一下怎么兑换,得到答复后就跑了,不一会儿就看到他从小卖部买了瓶水出来。
到街上买了一袋鸡蛋,算下来,也就9毛多一个蛋。5元的报名费对孩子们来说有些高了,尤其是一天下来,零花钱基本都花得差不多了。于是,我改变定价,孩子报名1元一次,另外想试试家长是否愿意付费参与,和小朋友一起玩,设了一个大人小孩来PK,大人2元一次。
后来在和小朋友及家长解释收费时,感觉他们理解比较费劲,我们在宣传时就直接说“一元一个蛋”,简单明了。
要有吃螃蟹的人
一放学,来围观的小朋友不少,小朋友们一听说要从老师身高这么高的地方落下,纷纷表示:那一定会碎,不敢尝试。于是,我对王博说:我们让王博老师来试试吧。王博老师开始对鸡蛋采取保护措施,小朋友聚精会神地看着。王博用10张纸在鸡蛋外裹成了个三角形的保护袋。要开始测试了,小朋友拭目以待,噗通落下,解开保护层,鸡蛋碎了。小朋友们一脸惋惜。我又说这次我来,谁要跟我比赛,那个我一张贴海报出来就说要报名的小女孩站了出来,她也是我们的同心书屋小义工。她在妈妈的帮助下,完成了保护鸡蛋,我和她的鸡蛋都没碎,把报名费退还给她, 并在海报前留了胜利者的照片。
途中,又有4个小朋友(1位家长协助)、2个大人(来给孩子们教电脑课的志愿者)加入比赛。3个小朋友、1个成人成功。一位小朋友是在拆卸保护层时,可能由于用力过猛捏碎了,一位大人在结束后分析自己做的保护层太蓬松了,本想着鸡蛋可以有缓冲余地,但有空间来回滚动,碰到薄的地方就被碰碎了,大人们已经自主开始分析总结了。
在第一次的鸡蛋保护比赛里,共有2个小女孩(1个三年级、1个五年级)、3个小男孩(2个四年级、1个六年级)参加,其中有2位妈妈协助孩子(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妈妈们不会干预孩子的想法,只有帮助小朋友缠胶带、拆保护层。两个四年级的小男孩是好朋友,他们的方法很相似,都是用纸和胶带一层一层裹成球形,都成功了。六年级的男孩吸收了我先用胶带包裹鸡蛋的方法,再把鸡蛋紧紧地裹成球形,也成功了。唯有五年级的女孩做成了圆柱筒状,下落后没有看到蛋液流出,但拆保护层时发现鸡蛋破了,女孩说是自己不小心力气过大捏破的,但我们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老师把鸡蛋交到手上,到把鸡蛋交还给老师,途中任何环节都不能破碎才算成功。
小结:
1、这次比赛组织不是特别好,没有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只是完成了一个保护鸡蛋的比赛过程。
2、定价一定要简单明了,和具体的事物联系更容易让孩子理解,“一元一次”,小朋友不知道“一次”有几个鸡蛋,但是“一元一个蛋”,就很清楚没有任何疑问了。
3、小朋友也是价格敏感的,他们会想,一个鸡蛋一元钱贵不贵,还会问,鸡蛋不破能不能给我们。
4、必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对新的事物,往往很少有人愿意去主动尝试的,必须有人先吃螃蟹,大众才会跟进。类似为什么很多讲座提问环节要找“托儿”。
5、跟孩子们讲不如直接做出来,对于规则,只靠讲,孩子们还是会有不清楚的,但一示范,不用解释,孩子们立马就懂了。“教学做合一”,其中的一层意思,就是在做中教、做中学。
继续尝试
隔了一天,又开始鸡蛋比赛。小朋友们已经上一次已经熟悉了规则,这一次无需太多解释就有三位小朋友来参赛,3个男孩、1个女孩(妈妈协助)。
第一个尝试是昨天围观的四年级小男孩家豪,他在制作的过程中,一个平日班上“调皮捣蛋”的五年男孩跳出来,说“你这样不行,我来帮你”,一把拿过来,家豪也甘愿让他去帮忙。后来所有的步骤都是五年级男孩完成的,使用了的方法是:10层纸筒状包裹,然后将两头压扁封口。成功了。
忠粉“小石头”
这时,上一次参加过比赛的四年级男孩小石头又来了,小石头是一个很喜欢看课外书的小朋友,去年的同心书屋小义工,今年也想做小义工,却错过了报名,每天书屋开馆,都会看到他读书的身影。这次我问他,上次用10张纸成功了,要不要挑战5张纸,激发了他的斗志,自信地说“好”。他在制作保护层的时候,我开始发问:“你是要用什么方法?”
“就是一层纸一层胶带,再一层纸一层胶带,一圈一圈裹住。”
“为什么这样就能成功呢?”
他的好朋友胖宇抢着回答:“因为里面有留空间。”
一旁五年级的阿杰反对说:“全包完了就没有空间了。”
我继续问:“我们是要有空间还是没空间?”
小宇继续回答:“小石头觉得要有空间,我觉得不要有空间。”
我追问:“为什么你觉得不要有空间,它就能不碎?”
“因为,不要有空间,它就不会震动,如果有空间,它就有很多震动,它就会被在震碎。没有空间,没有很多的震动,它就不会碎。”
我转过问小石头:“为什么你觉得要有空间呢?”
小石头回答“因为上次我一听,好像有鸡蛋晃动。”
原来小石头是根据上次成功的经验,来继续这个方法......
上次小宇和小石头都成功了,但是小宇认为不应留有空间;小石头上次感觉到了鸡蛋晃动,所以他认为应该要留有空间。
他一边做着,我一边问:“你这样包裹的形状,有什么规律吗?”
小石头说:“有”。
“什么规律呀?”
胖宇抢着回答:“就是转很多圈,转很多圈。”
“为什么要转很多圈呢?”
围观的女孩小辫子说“因为一圈一圈的,会包得很紧。”
我又问围观的小朋友:“你们觉得他能成功吗?”
好几个孩子说:“不能。”
我又问为什么“为什么你们觉得他不能成功?”
小宇和格子衫小男孩两人同时回答。
小宇说:“以为他缠得太薄了。”
格子衫小男孩说:“我觉得他能成功,因为这个胶带会有很大的反......反弹力,会把这个鸡蛋弹起来,就能把鸡蛋保护好。”
(如果不是看当时的录像回放,两个小朋友同时回答,只能自动听声音大的孩子说,根本就没法记录两个小朋友的观点。孩子们挺喜欢抢在一起说的,我们之前在童子军小队会议里就这样,要反复地约定每次只能一人说话的规则)
终于,进入测试环节了,噗通,鸡蛋落下,拆开成功了,正要把报名费退还小石头,多问了一句“你还要不要挑战四张纸的?”,小石头乘胜追击“好!”。可惜他在拆卸保护层的过程中,着急地想知道结果,一时用剪刀时太快,把鸡蛋剪破了。
小石头用五张纸成功后,另一边,五年级的阿杰和三年级的小辫子女孩围观出了兴趣,也加入了比赛,他们都选择挑战五张纸。阿杰包成了水滴状,他的解释说,这样圆的那头重就能先落地,他把圆的那头加固了好几层纸,他也成功了,小辫子女孩用了三角锥的方法,也成功了。
小结:
1、当要去解决一个挑战(问题)时,小朋友在做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思考,要用什么方法(其中也会自带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并且全程他们都是自己动手去接触去制作拆卸,会自然地打开五感,有触感感觉到保护层的疏密,为了想知道结果,会着急地在捡起鸡蛋后摇晃,去试探鸡蛋有没有碎。只要给出一个能激发孩子们兴趣的问题(挑战),放手让孩子们去做,他们会主动地动脑动手。这也印证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育方法的优势。
2、在一旁围观的孩子,当我对他们提问时,大多数没有回应,回应的同学里,一个是上一次参与过比赛的,两个是围观后也加入比赛的,一个是后来参加第三个街头实验纸飞机比赛的。参加过比赛的胖宇回答得很有条理,格子衫男孩后来也参加了纸飞机比赛,他对这种动手的科学实验应该是挺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好的帮手。从孩子们的回答中看出,他们的回答主要是基于自己的直接感受和想象,例如会用“震动”“反弹”这些动词,会觉得胶带可以给“反弹力”,能把鸡蛋“弹”起来。让我想起了:理性认识是要从感性认识的积累里总结抽象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