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剑圣喵大师
01
前段时间曾经风靡一时的“人脉至上论”销声匿迹后,最近“人脉无用论”又开始尘嚣日上。
某“国学”公众号,几百万阅读量的文章开始大骂情商害人,无用社交浪费了当代人的宝贵时间,鼓吹“别去经营无聊的人际关系,当你有了实力后,所有的大佬都是你的朋友,都会向你低头”。
我想说,人脉是有用的,所谓“施比授有福,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句话本就是国学经典。
当代助人行为日渐减少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求助者的求助态度和交流方式,不能让施助者感到快乐。于是他们把得不到帮助的原因赖给别人,认为别人“寡情薄意”,之后定义这样的交往是“无用”的,简直浪费时间。
我希望这样的人能坚信“社交无用论”,因为我不愿成为他的人脉,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有我自己的情感。我无法像一个冷冰冰的工具一样,被他使用的称心如意。
另外,一个人愿不愿意和你成为朋友,他受多种因素制约,不完全取决于你的个人价值。
鼓吹“实力决定人脉”的人,肯定从来没拥有过实力,否则他一定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其次,如果一个人的个人修养跟不上他的实力,那他过高的自信只会进一步摧毁他的人际关系。
其实,大佬是愿意帮助我们的。前提是我们能找准机会,利用自己的高情商,不要让人为难。他的举手之劳,也许对你而言意义非凡。
前年我在边疆贫困山区支教时,有一天刷微博看到了这么一个ID: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
我很好奇,马云不是阿里巴巴主席吗?什么时候成乡村教师代言人了,于是我点进去一看,原来马云在搞一个陕甘宁云贵川乡村教师的鼓励计划,活动将评选100位优秀乡村教师,给与相当数量的经济扶持。
我告诉了我支教山村的领导和老师,可惜没人知道这件事,老师们对网络不是很了解,不知道该怎么做。
于是,我想起了平日里忙里忙外的李老师,她本来是城市人,跟着老公来到山区后,担任乡村教师二十多年,村里都公认她是奉献最大的人。
我赶忙帮李老师填写了材料,还用英文写了一封信给马云,介绍了当地的情况,随后通过昆明报社的朋友,把材料报到了马云乡村教师基金会。
过了一段时间,李老师成功评上,李老师见到马云时,马云还对她说:你的英文信写得好有感染力。
大家都为李老师感到高兴时,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总是问我:“我是怎么认识马云的,我到底用什么方法打动了他?”
我哭笑不得,我没有马云的强大,我希望我有一天能像他一样,为这个照顾了我一年多的地方多做点事。
不单马云,刘强东最近的名片也变成“村长了”,他竟然担任起了平石头村的村长,并定了一个小目标,五年内要让该村子的全村家庭平均收入提高十倍,不是用捐赠的方式,而是用产业的方式。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帮助都是在明智原则下的利益交换,从康德的绝对命令观点来看,提供对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我们对他人负有的一种责任。这不是一种能被情绪渲染的偶然行为,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心理共同体的必然行为,而这种潜在的共同体联盟能帮助成员抵抗潜在的危险。
马云热衷当“乡村教师”,他无数次在演讲中说过,当老师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接着是刘强东扶贫,他也毫不掩饰地说,村长是他儿时的梦想。
所以,马云和刘强东的自发助人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高兴,更在试图把自己拉进一种群体中,这个群体让他们感到安全,这种安全感来自他们过去的经历。
遗憾地是,当代人在人际交往,更考虑人脉“有没有用?”,这使得他们的要求过于露骨和直接,这往往会让被求助者感受到危险。
02
江师兄就是一个求助的高手,在我们圈子里,他是一个人缘很棒的人。某天江师兄打电话给我,客套了几句话后,开始了他的求助。
“老弟啊,我这里有个事情要麻烦你一下!”
说实话,我听见这种话,内心是会紧张的。当年大学毕业时,江师兄曾经为了帮助我进他们单位,给领导打过报告申请招人,不过我后来选择了读研,但内心总觉得对他有所亏欠。
江师兄这个时间请求我帮助,那一定是很重要的事。我大概担忧了一秒,立刻平静地回复他:“师兄,别客气,你说!”
“我有个姐姐家的儿子,今年要考研报了你的导师,初试已经过了,成绩不占优势.......”
听到这里我就明白了,我导师是一个热门导师,每年报名人数都多,师兄多半是找我要导师的联系方式,甚至需要我去找导师美言几句。
这种电话我接过不少,实际上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导师很讨厌走关系,为了保证公正,他在复试之前不见学生的。
虽然这很尴尬,但我还是想跟江师兄说明情况,刚打好了拒绝的腹稿,结果江师兄接下来的话没按我的剧本走。
“他对此很重视,想报一个XX考研的补习班。想问问你,XX考研的补习班靠不靠谱啊?你有更好的推荐吗?”
哎呀,就给个建议嘛,有啥为难的!我当即帮江师兄分析了考研补习班的利弊。
可是说了很多,感觉又对不住当年江师兄帮我的恩情,我就又讲了一些,包括我导师对学生的偏好,他的研究方向和知识专精,甚至我导师最喜欢问啥问题都告诉他了。
突然,我意识到自己说多了,感觉自己无形中降低了底线,就好像有一种想法——我都做了这么多了,就送佛送到西吧!
我立即明白,这就是江师兄高情商的地方。虽然他有恩于我,可是他对我提出要求的口子是很小的,就算我只提供了一些建议,我也没有拒绝他的要求,我们两的关系也不会得到破坏。
心理学家Sober和Wilson对于利他提出了自激励效应,自激励效应的存在指出了利他者在适应性方面获得提升的一种新的途径:在危机情境下, 虽然利他在客观上消耗了行为者的物质资源,降低了利他者的外部效用,但利他行为能够为利他者带来内部效用的增益,那么个体的助人行为便会增加。
也就是说,当我给与江师兄关于考研建议时,我似乎梳理了毕业五年来,我对导师和专业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因而获得了成长。他不断暗示我,我已经不是当年毕业可怜兮兮要他帮忙找工作的鼻涕师弟,而是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专家了。
Dawkins也认为,当我们的利他行为充分能够彰显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势时,利他行为便会得到强化。
03
经常有公众号和个人会申请来转载我的文章,但有一部分人我是不理的,他们也许不明白原因,他们的请求向来是这样的。
“你好,请问你的文章可以转载到我的公众号/个人空间吗?”
微课直播间里,大部分同学看不出这个请求有什么问题。
有人说,是没谈钱吗?不是,我的转载不要钱!
有人说,是不够礼貌客气吗?不是,我没有那么大牌。
有人说,是不能转载给小号吗?不是,我愿意转载给任何人。
那原因是什么呢?我把成熟编辑的请求信息,发来给大家看看。
“您好,剑圣喵大师,我是XX公众号的运营XX,希望转载您《XXXX》一文,我们平台粉丝XX,头条阅读XX,会按照转载需求标明出处,保证文章不会用于商业用途,我们的公众号ID是XXXX。”
现在你明白了吧,我之所以不理前者,是因为他们的信息太过简单。首先,我需要浪费很多时间一个个问题向他们询问。其次,他们这种不成熟,会让我极大怀疑文章有滥用的可能。
还有些读者的大段文字,我可能很难帮助他们,他们经常发一大段话,然后接这样的问题。
“老师,你说我到底该怎么办?”
“老师,我到底要不要离婚?”
“老师,我是不是该立马辞职离开这个操蛋的单位?”
心理学研究表明,网络求助一旦有责任转移的语气,对方会施加帮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我是很想告诉这些读者,我不能帮你做决定。一方面,我不了解你的具体情况,你描述给我的事实存在加工的可能,我轻易给你建议,出现灾难后果我负不了责。另外一方面,我随意插手你的生活,这会阻碍你自我成长的能力。
我喜欢那种让我做选择题的读者,因为这个选择是他自己做的,我喜欢这种为自己负责的态度。
04
我就是不愿意像某些人一样,为了所谓的人脉刻意的去交朋友,又为了某些“有用社交”放弃朋友,带着虚伪的面具和伤害自我的笑容活着,最后用这些人脉去完成他想要做的事情。
当然,他们达不到目的,因为对每个人都热情,就意味着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分量都不重。
所谓得道者多助,把别人装在心里,别人自然会来帮你。
那要想获得有用的人脉,你就要牢记以下“潜规则”
(1)所有的帮助,都是为了和对方拉进心理距离,盛气凌人和道德绑架式求助,只会让人生厌。
(2)请求中要考虑对方的立场,对方有拒绝你的权利,建立一个安全舒适的交流环境。
(3)求助不要浪费对方时间,小事宁愿花费金钱,也不要消耗朋友的时间。
(4)人际关系中,没谁喜欢被别人单方面消耗。想要认识厉害的人,不只有必须成为厉害的人一条路。你可以给厉害的人展示,你有某种方面的潜力。也可以让厉害的人觉得,他对你的帮助,可以让他变得更厉害。
这个世界上有一半的问题和麻烦来自:请求别人请求地过多,考虑别人考虑地太少。答应别人答应地太早,而拒绝别人又拒绝得太晚。
参考文献:
胡天翊.(2013).义不容辞还是情有可原:危机情境中的道德判断(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
姜丽萍, 姚岚,王玉玲,王一婷,金伟琼.(2008).桑美台风灾害对幸存者心理影响的定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2,929–933.
李建会.(2009).自然选择的单位:个体、群体还是基因.科学文化评论,6(6),19–29.
李靖宇.(2014).低自我控制状态增加危机情景中的利他行为(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
Darwin,C.R.(1871).Thedescent of man,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London: John Murray.
Dawkins,R.(2006).The selfish gene (30th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dakar,O.T.,& Wilson,D.S.(2011). Eight criticisms not to make about group selection. Evolution, 65, 1523–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