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概括一些散碎的想法,留待日后补充。
玻璃心的形成,与我们的大脑如何处理信息的过程有关系。同样的一句话,A听了没什么感觉,B听了受伤的不得了。为什么呢?关键点不在于听到了什么,而在于对该信息是怎么判断处理的。
自我价值与认同感的产生有两种机制,一种是内部评价,一种是外部评价。强烈依赖于外部评价来产生认同感与自我价值,就会铸造一颗玻璃心。尚不清楚这两种机制受先天与后天的影响是如何分布的,但很多学者指出,对外部评价的依赖往往是在幼年不断得到强化,从而与低自我价值联系起来。
我从小到大,除了礼节称呼,非常惧怕与比我年长的人讲话。师长辈就不用说了,越是我敬佩的人,我跟他们说话就越紧张。其实从小因为我学习好,大部分老师都会对我青眼有加,然而,我从来就学不会在老师面前放轻松。而且,如果某些对我来说很重要的老师,比如我的高中班主任,没有表现出对我的特别喜爱的话,我就莫名失落。对她跟其他同学的互动特别敏感,总认为,她喜欢别的同学,不喜欢我,是不是不喜欢我呆啊?是不是不喜欢我滴样子啊?这样的糊涂的想法也不时闪过脑际。
可想而知,我又敏感又脆弱,典型的一颗玻璃心。害怕被别人嘲笑,害怕说外语,害怕上台讲话。总是希望自己讲的东西,写的东西大家都来赞美我。如果没有赞美的话,为什么他去赞别人?别人一定比我强,我自卑。仿佛恶性循环,越玻璃心越敏感,越敏感越玻璃心。
我开始练习反思:(1)为什么我认为我就该得到赞美,只因为我写了点东西,讲了点东西,我就开始那么渴望别人的赞美,最好是来自有权威的,师长辈的等等。
(2)得了赞美又怎样,证明我比别人强?我为什么需要去证明我比别人强?
(3)如果在某一方面,我确实跟人存在差距,比如,人家英语就是比我好,人家思辩能力就是比我强,那又怎样?存在差距这件事实到底对我造成了什么生村上的威胁?
(4)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事实:就算和别人有差距,我在下游方,跟别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跟我这个“人”本身的价值也没有关系。比别人好,证明不了人自身的价值,反之亦然。比别人差,丝毫无损我作为人本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