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长江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其实,中华文明起源多元,辽河也是中华文脉重要的发祥地。
辽河,汉代以前称“骊河”,五代以后称“辽河”。上世纪80年代,在辽河流域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庙,大规模的祭坛、石冢群以及出土的玉器、雕塑仿佛让人看见五千年前原始文明社会雏形,三皇五帝的传说不再仅存于想象。
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在央视综艺的首秀——第五期《国家宝藏》,带来了来头不小的镇馆之宝和回味无穷的文物故事。
三件国宝分别是: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铜鎏金木芯马镫、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也称《万岁通天帖》)。守护人依次是:陈晓、关晓彤、宁静。
依照惯例,归纳国宝传递的内涵:其一,无畏岁月更迭,优秀的古籍经典是中国人永远取之不竭的宝藏;其二,小马镫有大智慧,在不同年代演绎不变的报国赤诚;其三,为了让国宝不再遭遇颠沛流离,每一位华夏儿女都肩负守护与传承重任!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文豪与画圣联手缔造的中国式浪漫
都言曹植一生为才情所累,壮志未酬郁郁而终,文学作品却经久不衰。汉魏以来两千年,诗家堪称“仙才”者,唯曹植与后世的李白、苏轼三人。
再说东晋画家顾恺之,博学多才,素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其画作意在传神、以形写神、迁想妙得。
两位不同时代的才子如何能产生关联?
公元223年,曹植返回鄄城途径洛水,遇一丽人,竟是洛神宓妃,曹植心生爱慕因人神殊途隐忍放手,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百余年后,顾恺之大为感动,挥笔泼墨绘成《洛神赋图》。
遗憾的是,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六件摹本。辽宁省博物馆珍藏乃宋代摹本最完整的一件,与唐人记载的魏晋画风最吻合,高27厘米,长635.3厘米,分22段设色描绘了人物、山水、车马,龙鱼、神仙,实力诠释“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意境。
前世传奇中,爱画画的陈晓饰演了画圣顾恺之。画作即将完成,仅剩为曹植与洛神点睛,顾恺之却觉未到火候。直到笔下的曹植从画卷走出,倾情讲述与洛神的情缘始末。
顾恺之终于顿悟: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是最苦。不懂情,何以画情?一幅惊世之作由此诞生。
可以说,《洛神赋图》是中国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辗转千年,任教中国美术学院的90后姑娘叶露盈以漫画再现爱情佳话。
不是复制,不是颠覆,是基于先人的文化精髓,解读今人眼中的中国式浪漫。相比西方人的浓烈直白,中国人含蓄委婉的表达更显深情。
不知何时,许多人以为现代年轻人不爱传统文化,不看古籍经典。虽然的确有这样的案例,但不可忽视,近年汉服复兴、古风兴起,推行者都是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
时代在进步,却不能忘本。遗忘根脉,何谈继承与发扬?在守护之前,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走进其中,读懂爱护和尊重!
铜鎏金木芯马镫——骑士精神演绎从古至今不变的报国忠魂
我们常在古装剧看到骁勇善战的将军骑马驰骋,却不知有一位幕后英雄——马镫,垂悬在马腹两侧供骑马者踏脚的工具。
1965年,一对铜鎏金木芯马镫从北燕权臣冯素弗墓被发掘,墓葬年代为公元415年。千万别小看了它,它是目前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证的完整马镫。西方人不仅将马镫唤作“中国靴子”,更认为其极具划时代影响。
从实用功能上看,马镫使骑兵上马后得以轻松保持身体平衡,双手和身躯得到解放,在作战中真正实现“人马合一”。
从历史意义上看,马镫的出现使骑兵的作战技术产生重大变革,衍生出今天的马术。虽然史书未曾记载马镫的创造者是何人,时至今日这项发明仍被使用,从未淘汰。
节目中,关晓彤化身传奇女英雄花木兰,穿越烽火四起的战场。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时常南下来犯,木兰跟随老兵清理战场时捡回几对马镫,却遭到上级和战友嘲笑。
当将军到来,听闻木兰讲解了马镫对骑兵战术的作用,颇为赞赏。随后的作战,我军大获全胜。后来,马镫被少数民族效仿,传到了欧洲。
如果说前世故事中的马镫凝聚着将士们守卫国土的坚定信念,在今生故事出场的混血小哥华天,则让我们看到华夏子孙对中华文明的眷念。
华天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英国人,出生在伦敦,却从未遗忘身体里流淌的另一半中国血脉。
华天有许多爱马,他很用心地以中国最具代表的人物为爱马们命名:花木兰、孙悟空、乾隆……华天也很有使命感,15岁时已坚定了报效国家的夙愿。2008年,刚满18岁的华天已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个正式亮相的马术三项运动员。
身在何方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不变、对民族的追随不变!
今天,我们再谈“骑士精神”,承载的恰是一份坚若磐石的志向。从心心念念击败敌人到坚定不移为国争光,忠魂不改。
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历史沉浮中的国宝归来之路
东晋琅琊王氏书法造诣名满天下,非常惋惜的是,世间已无真迹。我们今日看到的《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是来自大唐时期的摹本。
此贴虽为摹本,参照蓝本却是王羲之后人王方庆进献武则天的真品。当时,武则天命弘文馆用勾填法临摹,中书舍人崔融在《王氏宝章集·叙》中记录此事,因恰逢万岁通天年间,故又称《万岁通天贴》。研究东晋书法,此贴是最佳样本。
然而,这册摹本也险些毁于明清时期的两场大火,如今尚存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王荟、王慈、王志书信共十通。每逢战乱,生灵涂炭,一些国宝难免受到牵连,或是被毁或是被遗失,尤以书画类文物损失最重!
书法爱好者宁静以武则天身份,解读一代女皇的宽广胸襟。前世小剧场中,狄仁杰与献宝的王方庆因担心武则天私占王氏书法真迹,想要将其要回。可再三婉言试探,始终不解女皇心思。
正当他们再次规谏,女皇却出乎意料地归还真迹。原来,武则天早已洞察二人来意,更清醒认识到,人不可能万岁,能薪火相传的还是文脉。
帝王想要一幅字画,谁敢说不?古往今来,多少珍贵文物作为陪葬埋入地下,更有乾隆在喜欢的字画上盖章题字。武则天虽是女流,却拥有男子望尘莫及的气度。若私占文脉不让其传承后世,将对子孙构成极大的损失!
回到国宝的今生故事,《万岁通天帖》的归来之路跌宕起伏。起初,它随溥仪从故宫辗转到长春伪皇宫的小白楼,后遭“小白楼”浩劫,多少珍宝毁于一旦,此贴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下来。几经易手,如今终于平安落户在辽宁省博物馆(当时称为“东北博物馆”)。
不可忽视的是,老一辈文化工作者为文物修复的巨大贡献。来到现场的董宝厚先生是一代宗师杨仁恺先生的弟子,他倾情讲述了老师对文博事业的贡献。
因右眼失明,杨老仅靠左眼,一点点拼接碎片,还原文物原貌,在上世纪追查伪满流失国宝期间,清查收回散佚文物就达170种319件。
终其一生,杨老追回的国宝级艺术品不计其数,历史跨度五千年,不但使鉴定科成为独立的科学体系,并将追寻过程与考鉴记录于巨著《国宝沉浮录》中。
什么叫做使命感,什么叫做真英雄,透过劫后幸存的国宝,答案已不言而喻!
比起有限的生命,文脉淌过的岁月长河是无止境的。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始终未曾断流,得力于无数能人志士的默默奉献。
今日我们瞻仰历史、膜拜先人、凭吊苦难、追忆繁华之余,最应当做到的,还是努力传继于子孙后辈。文脉一旦断流,民族的精神寄托该何去何从?国家的文明发展该何以推进?而今,我们已痛失许多真品,如何能让这样的悲剧延续?
巍巍中华,源远流长,流长的不仅是璀璨文化,更是守护国宝的虔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