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无论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
其实,这句话侧面的含义是你不管在世界任何一个大都市生活过,你一旦爱上它,就很难再戒掉。
现在很多人不理解为何毕业以后一定要在一线城市生存发展,他们认为:房价高,摇号难,看病贵,城市拥挤,房租贵,生活成本高等等因素,让人无法在这些城市长久驻足,其中很多人在一线城市工作久了,难免想家,想回到自己的家乡打拼,然而,事实和他们的想法却背道而驰。
留在一线城市的理由
如果我问你留在北上广的理由有哪些,可能度友给出的每个词汇都是答案,都会很扎心,尤其会扎到“北上广人”的心。
拿北京为例,天通苑、立水桥的地铁永远是你早上挤到不能再挤的噩梦,望京互联网公司的灯火通明是你忘不掉的记忆,周末的三里屯、南锣鼓巷、什刹海、簋街是你去了10次还想去的街角,而那中关村、国贸的竞争氛围是你每日起床的动力。
一线城市可以给你相对的公平,在许多二三四线城市里,办事升迁往往是靠关系吃饭,而一线城市更相信实力(能力),更相信市场。
一线城市能给你更多的人脉、资源和平台,我们发现,在国内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大多驻扎于北上广,他们会得到最前沿的资讯,最新鲜的信息,他们很快会生产制造出行业前沿的产品,引爆整个圈子。而如果你在二三四线城市,你会在很久以后才知道原来有这样那样的一种趋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一线城市看到的旧款会在二三线城市成为新款。
一线城市可以给到你二三四线城市给不到的格局和眼见,前阵子的一则报道中:一位北漂10年的女子毅然决然的买了回家的车票,打包好了行李,换了新发型,收拾了10年换了无数次房子“家”,她留下了那句:“再见,我的城,这座留下10年青春的都市。”
但她回到家后,很快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属于家乡的那个县城,她的职业没有任何施展的余地,县城“土老板”给她的薪资待遇比北京少了2倍还要多,最重要的是完全学不到东西,她在县城属于“领跑者”,渐渐地,她意识到那座远方都市已经成了家,而家似乎已经成了远方。
之后的生活,七大姑八大姨每天念叨的是催她结婚,她的生活作息已经从以前的7点起床改为11点起床,下午吃过午饭,开始打麻将,晚上在家煲剧,这样的生活维持了仅仅半年,她再无法忍受,为了自己的理想,拎着行李返回了北京。
纵观全局,其实不是他们(家乡的种种)变了,而是自己的变了,自己的眼见和格局已经不能适合这里的需求。
拼爹的不如拼自己,因为“爹”正在老去
如果你在二三四线城市,你恐怕天天面对的是酒局和饭局、人情与关系,甚至找一份工作都要家里亲戚介绍,但在一线城市,这样的局面几乎很难见到,这里很公平,大企业、大公司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工作靠实力说了算,而不是一两顿烧烤能解决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最讲人情世故,这种人情世故是把双刃剑,然而在工作中,领导更愿意看到的是你的能力,而不是你的关系能力。
拼爹的时代似乎一直都有,但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富二代官二代爸妈不愿意他们在温饱中生存,而是让他们去市场中适应,因为只有在残酷的环境中才能成长,你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而我们这代人的父母正在一天天的老去,终有一天他们扛不起肩上的重担,那时如果你还没有一技之长,只会被社会所淘汰。
你只有看到过,才会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曾经有句话说:“站得高看得远。”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蕴藏着大道理。四叔想起了前不久陈道明与冯小刚的私局火了,其实真相并没有网友说的“怒怼”、“炮轰”那么夸张,那只是一次上流圈层私聚中的小桥段,被拍了出来,而一些媒体过度放大了事件,进而引发了网友的各种争论。
其实要我看呀,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你没进那局,你永远不知道里面人过的生活,你更猜不到他们所谓的大俗大雅,归根结底还是你没看到过。
在一线城市生存的最大优势就是:你能最快最迅速的接触到前沿的资讯和见识到顶级的牛人,有的时候,人不是不会选择,而是都没有看到过,没有对比,怎么会去选择?而那些在一线城市打拼多年的人,不论最后他们在哪,他们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因为简单直观的讲,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正确的方向,什么是错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