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一篇很火的网文,从中产到破产只差一个暑假,里面介绍了中国有一半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孩子的暑假基本都泡在夏令营里。而这十天左右的夏令营国内的价格一般是7千左右,国外的价格则是3万起步。
相对于一个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来说,不花个6、7万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自己的孩子过了一个暑假,不去一趟欧美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出去旅游了,当然这里不排除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攀比的心里在作怪,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家长本身的意识所决定的,
每当假期来临。作为家长的我们,担心啊,担心自己的孩子掉队了,看看家长群,这个去新西兰递延幼儿教育,那个去英国学习绅士淑女礼仪,最不济的也弄到了首都北京,回头看看自己的孩子,还在沙池里面玩泥沙,脏兮兮的像个小乞丐,这可怎么得了,于是乎,咬牙切齿,使出吃奶的力气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怎么的也得花个一两万大洋,让自己心安理得吧,于是大把大把的钞票花出去,带回了一种心里安慰,我的小孩应该不比别人的差了吧。
我家的小橙子就在一个假期里面报了三个班,每个班十天,一个是英语口语,一个是篮球,还有一个是美术,花费虽然有点贵,但是也能接受,我们小两口子,想当然的认为,英语口语好啊,从小要培养孩子的语言天赋,尤其是现在孩子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候(这是培训班老师说的)。然后光是学习也不行,那就再报一个篮球班吧,让孩子有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这样能让孩子的性格开朗一点。打打球出出汗也挺好的,接着呢,孩子的想象力也很重要,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不是有句话叫,思想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吗。美术就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啊。
结果怎么样了呢,结果英语学会了几句,good morning 和 byebye 还起了一个英文名字。篮球终于学会了拍球,有时能拍15下,有时能拍21下。画画倒是学会了不弄脏衣服。因为穿了围裙,脸蛋还时有沾上色彩。圆圈画得挺好,直线差了一点。一个月,钱没少花,朋友没认识几个,东西没会几样,心情也没见有多开心。
这不对啊,我们是为了孩子好的啊,对没错,我们是为了孩子好,至少当时我们小两口是这么认为的,要不然谁也不会把近万块丢进入,可是我们却忘记了,那个只是三岁半还没到的孩子。
隔壁邻居还带着两岁多的孩子去新西兰体验英语母语教育,十五天后回来跟我们海聊新西兰的空气有多好,食物全是有机的,英语的母语氛围好极了,那可是两岁的宝宝,
做家长的焦虑啊,你看看人家黄磊的女儿多多,那英语多棒啊,
黄多多和爸爸黄磊一起去参加电影《圆梦巨人》首映礼,现场大秀英文和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对话毫无压力。早前黄磊在微博上晒多多写剧本的照片,照片上可以看出,多多姑娘的剧本竟然全部是用英文进行写作的。
我的孩子就要照着他的样子去培养,
再看看黄中磊的儿子,威廉
威廉在《爸爸去哪》的节目中和外国友人的英文对话,那简直逆天了。加上对足球和篮球的喜爱,更是吸引了无数的眼球。
结果我家小橙子,现在最喜欢的还是玩沙,邻居家的小孩终于把爸爸妈妈说得大声又响亮的。
我在给孩子选择培训班,夏令营的时候,完全是按照大人的一厢情愿去选择的,稍微冷静一下就知道,这十天,八天的课程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多大的改变,但是我们还是奋不顾身的跳进入。就是因为我们的出发点,确实是为了孩子好啊。
其实为了孩子好,还有一个更好的方式,是被家长忽略了的,那就是,给自己报一个班,提高自己的能力。身体力行比什么夏令营更重要。
最近无意间看了一个节目《极限挑战》里面有一个环节。
一群高三的学生在球场站成一排,节目的嘉宾提出六个问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学生,那么就往前走一步。这六个问题是:
一,你父母都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吗?
二,你父母为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三,你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课外的一门特长,并且目前还保持一定水准?
四,你的父母是否让你拥有一次出国旅行?
五,你父母是否承诺你出国留学?
六,从小到大,你是不是你父母心中的骄傲,他们是否一直在亲戚朋友面前夸你?
原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同学的距离慢慢拉开,这个距离的产生,和孩子本身的努力没有多大关系,是他们的父母给予他们的优势。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什么,那就来看看今年的高考状元的背景。大多数状元的出身,是公务员或知识分子家庭。大多数状元就读在名校。大多数,状元产生于省会。也就是,好氛围,好资学校,好城市的三好学生。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家长的身上有孩子的影子。西方有一句谚语:三代出一个贵族,个人的成长是需要文化的积淀和熏陶的,十天半个月能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变化呢。带给孩子更多的是快乐经历吧。而更多的需要家长的表率性作用。
父母要活出孩子想像的样子。而不是让孩子活成父母想的样子。所以在给孩子选择夏令营和辅导班的时候,别忘了给自己报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