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在班级微信群展示了一张图片,是毛白同学的英语笔记本和自己第2天的计划安排。
她的母亲在朋友圈中感慨:
一觉醒来,我房间的灯还微微亮着,桌子上放着她的课后随笔和摘抄,悄悄去女儿房间看看,没脱睡衣手里拿着课外书歪在床上睡着了[难过][拥抱][拥抱],回想起去年9月才开学进45中的时候,我们娘俩一起走过的彷徨无助和困惑,来自学校学习强度和压力,我们都无从适应,基本上每天都是争吵和眼泪,乱作一团的生活[流汗][流汗][流汗]每天不是上班就是陪她聊天谈心,开导,渐渐进入状态,尤其为孩子各方面的担忧导致我是大把大把的落发,无赖之下剪掉长发挤出能挤出的所有时间陪伴女儿,陪她聊天谈心,开导,用很多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她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受挫,努力,改变!每天上学放学都给她鼓励和拥抱[拥抱][拥抱][拥抱]一切都过去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现在女儿巳经完全进入状态,学习不用我再烦一点心了[拥抱]
这段话应该可以算是一位母亲的成长笔记了。
为孩子有这样的母亲而点赞!
家长在努力,家长在坚持学习,家长在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孩子自然会奋力向前。
在陪伴孩子一起往前走的路上,记一记日常的点滴,想一想感动的瞬间,会觉得人生真是非常奇妙,毕竟所有关于亲情的怀念,从来不曾忘记,也从来不需要想起,凡是想起来的,都是美好。
想起狄金森的一首小诗: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我将不再回忆,
如果忘却就是记住
我多么接近于忘却。
如果相思,是娱乐,
而哀悼,是喜悦,
那些手指何等欢快,
今天,采撷到了这些。
约翰·亨利·纽曼先生在《大学的理念》中写道,一个人可以听一千场讲座,读一千本书,好似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知识。但是求知的过程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让知识进入自己的头脑。求知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真实主动地进入知识领域,拥抱知识,掌握知识。思维必须行动起来,主动出击,迎接迎面而来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心智,让自己从无到有。
我们思考的越深,就越能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看清自己的路。
我们的思维品质决定了我们的学习能力。
自己从教18年来,虽然还远远的谈不上桃李满天下 ,那至少也认识了上千位学生,有人学得轻轻松松,有人则是悲苦交集。记得有一个学生,别人学习的时间他在学,别人玩的时间他也在学,但是成绩一直不是很好,他总说自己脑子慢。
有一次考完试,我看他在写什么东西,我过去看了一眼,发现他把错的题,一字不差地抄到了本子上。
我问他:“为什么每道题都要抄呢?试卷上不是有么?”
他非常认真地说:“不行啊,试卷太多容易乱,一本错题集复习起来方便。”并且一脸学习方法优良的表情,似乎站在的勤奋和道德的制高点。
我又问:“那就写核心、重点行不行呢?”
他又说:“不行啊,以后翻起来很容易看不懂哪是哪?”
我再说:“这些错题的原因你研究过了吗?”
他疲惫地说:“我现在哪有时间研究这个,等我抄完再说吧!”
抄题的他说班里同学:“那个刘X,平时也不怎么熬夜,还考了第三名,唉,不能和聪明人比啊!”
问问刘X,他说:“错题我先研究为什么错,概念不清、思路错误还是马虎。概念不清的重新研究概念,思路错误的回忆当时的思路,正确答案的思路是什么。以后同类的题是否都是一样的思路。只有特别有价值的才会抄下来。”
这就是努力和重复劳动的区别。
重复劳动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在事情的低效率环节中,努力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事情最高效的环节中。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想得到与过去不同的结果,就必须做一些与过去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不一样首先要体现在认知层面。
“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升级,从而成为高品质勤奋者。”
谈到“深度思考”,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勤奋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优秀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那么如何让它变得充分必要?
这就需要我们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乔布斯年近30岁时曾做过一个关于唱片的比喻。他一直在思考为何人在30多岁后会变得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意识。他说:“人们被卡在这些固有的形式中,就像唱片中某一段固定的凹槽,他们永远无法摆脱出来。当然,有些人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有一颗孩子般的心,可惜这样的人太稀少了。”
看来,学会思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去思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