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就会有家长说,孩子似乎到了叛逆期,不论家长说什么,他都不愿回答。
我的确见到过很多亲子沟通失败的例子。在孩子和父母关系很紧张的时候,一般说来,孩子的生活状态和对待功课的态度也令人担忧。和睦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教育起到了不可置疑的作用,甚至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了良好家庭氛围的影响,心理成长甚至比一些父母双全但亲子关系较差的家庭更健康。
父母与孩子天生有种亲近的关系,加上十几年的培养,关系应该是更亲近才对。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不少家庭甚至到了孩子和父母零交流的状态。这种情况,一般说来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有关。孩子到了青春期,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要求自主独立,希望脱离父母对自己的管教,能够自己决定一些事情。
这个时候父母正常的做法是逐渐放手,把那些孩子可以决定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做主。这个过渡期非常关键,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规范养成习惯的养成对成年后的生活有重大影响。
现实中我们有很多家长常常以孩子年龄小、中学学业负担重等为理由,不愿也不敢放手。一旦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关注过多过细,不信任孩子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与时间,过度强调父母的权威,结果就会导致父母与孩子的矛盾。更长远的影响是,孩子可能真的如你所愿,不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包办的结果要么是培养出懦弱的孩子,要么培养出极其叛逆的孩子。
有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忽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到网络中消磨时间,父母不是积极帮助孩子走出低谷,而是把儿子送去戒除网瘾,孩子受到了极端的管教,心理产生了严重问题,多年都没能调整好。
具体到这个案例中,父母能尊重和理解孩子,和孩子一起面对现实,积极寻找办法,孩子是可以在家长的关心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重回正轨的。可惜家长上纲上线,强行按照自己的办法执行,耽误了孩子最好的成长时间,家长后来反思,也懊悔不已。
一般说来,一个经过小学六年或者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对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可以去安排自己的时间,父母只需要参考一下孩子的计划,并适当地督促一下即可。有时候孩子玩的过了头,也不必急着去批评他,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纠错体系,责骂得过多会把这种自我纠错变成外在压迫,孩子会把注意力消耗在和父母的对抗当中。
我们会因为信任、赞赏、成就感而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更有劲头,而不会因为批评、怀疑、一再失败而生出更多的热情。有时候挫折可以激励人,但更多时候,靠的是正面的激励。
当父母和孩子谈话时,究竟是在谈论什么呢?
一个在学校和同学相处融洽的孩子如果到了家里不和父母交流,那很可能是相互不信任的结果。
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父母都不感兴趣,父母感兴趣的事情,孩子不愿意回答。
如果能和父母聊一聊自己经历的有趣的事,说说自己的烦恼,让最亲近的人提点建议,这对于每一个孩子都是很乐意的事情,除非,他倾诉的对象对这些不感兴趣。或者,在他说之前,他已经没有了兴趣。
有的家长跟孩子对话的时候不关注孩子的情绪,没有平等的观念,只问自己想问的,不管孩子愿不愿意说。这样的对话对孩子来说压力巨大,而且毫无乐趣。他们对父母就像下级对上级汇报工作。时间长了,他们就对家长关闭了自己的心门,甚至显得极不耐烦。
如果家长跟孩子都没法交流,一开口他就烦,到了这个程度,家长难道不应该反思自己的说话内容和方式出了问题吗?
学习是家长和孩子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唯一追求,一个家庭还需要有和谐的家庭关系,成员之间应该和睦,家是让人放松休息的地方,是家庭成员可以敞开心扉的地方,可以聊聊家庭里的琐事,聊聊怎么过一个快乐的周末,聊聊各自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平等交流,相互关心。
如果有的家庭平时各自忙于工作,周末了也没有共同的家庭生活,孩子忙于写作业和上辅导班,家长全程监督,这样的生活多无聊。
娱乐和学习从来都不是对立的,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最初的游戏往往也是在学习。小鹿生下来之后的追逐打闹,小豹子相互的撕咬既是游戏,也是学习技能。家长不必看着孩子玩就有负罪感,看到孩子一直坐在书桌前就高兴。低效率的学习,磨洋工,其学习的效果远远差于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学习。
没有共同的家庭生活是可怕的。一家人总是各干各的事情,而不是去聊天,去散步,去娱乐,去一起劳动,一起读书,这样的孩子内心一定是孤独的。
孩子不是不愿意跟父母交流,当他不愿交流的时候,只能说明他认为交流没有价值,没有必要。父母也都曾年轻过,是否可以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