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哪所学校,哪个教室,存在的问题都各不相同。即便是好的学校,也并非都好在同一地方,所有好的教师也并非是同一类型的人。
在行动研究中研究者本身也是实践者
改革的方略
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的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正式固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有可能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
操之过急的改革,对学生、对教师都没有好处。校长持积极态度的话,这三年计划无论在哪个学校都能行得通。
打开教室的大门
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制度。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室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
把全员参与的校内教研活动增加到一年5~10次,再增加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的小型教研活动的次数,这些都是可能的。在校内为教师安排自我学习的非正式教研活动机会也完全是可能的。
互相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
第一年的课题
学校改革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的教师之间相互培养的“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
之所以不愿意向同事们敞开教室的大门,是因为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同时,每个人都不愿意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因为每个人都从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都希望得到别人的100%肯定。同时,教育工作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无法做到十全十美,也不想到自己的缺点总被别人指责。
另外,教学研究的方法上也存在着问题。评课视频哪里上的好,哪里上的不好。这样会让授课人听起来相当不舒服。
之所以在改革的第一年让所有的老师至少上一次公开课,是因为必须把许多陋习,如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却无所顾忌的批评别人的陋习(乌鸦站在猪身上,只看到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没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只是按照上面的指示行动的陋习(做一个无心人,没有目标,只是跟着学校的指示,无灵魂的行走);不愿被别人在背后指点,用坚实的盔甲把自己严密的包裹起来的东西(这是典型的自卑在作怪,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还怕在他人面前展示,害怕在他人面前承认自己不够好,不够完美);只认可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肯向别的老师学习心学习的陋习(自以为是,不虚心学习)。
2.为了打开教室的门
一定要开展更为轻松愉快、简便易行的教研活动。开展事后对教学过程的反省,针对实际的事例进行互相学习更重要。研讨的焦点应该针对于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互相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研才是每个教师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