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一句"子曰: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南怀瑾大师义理解释:孔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有富贵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职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
相反的,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一个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仍旧不喜欢的。可是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
接着他讲:“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他说一个人去了“仁”字,就没有中心思想。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如文学高的,不过是一个才子风流而已,知识渊博的不过是一个才人而已。所以君子没有“仁”这个境界,就没有中心思想,既没有中心思想,靠什么成名呢?皇侃在《皇疏》中批注:富者,财多。贵者,位高。乏财曰贫,无位曰贱。这是把富贵贫贱给我们做了定义。
那么今生的贫贱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儒家讲因果,只限于一世,从生到死,所以对因果并未讲的很透彻。例如:《论语》先进第十一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篇“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的意思非常清楚,要人们面对现实,将精力用在实实在在的人生问题上,没有必要去考虑那些说不清弄不明白的现象和事实。但孔子在《易。系辞上》中又写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实际上孔子承认有轮回。
而佛家讲因果,讲三世,佛家讲今世自己生活极其贫困,受到了非常严重的饥饿、干渴的逼迫,这是因为前世欺骗、偷盗、抢夺他人财产,经常吝啬的恶业所造成的。在《经律异相》里面,有一则感受前世吝啬恶业的公案:有两父子,父亲叫日难,儿子叫栴檀,都很吝啬。父亲死后,转成一位盲妇的儿子,并瞎了双眼。七岁时,他到前世儿子栴檀家乞讨,不但没有得到食物,还被打得头破血流。当他痛苦地呼唤母亲时,门神告诉他:这是你前世吝啬的小报,大苦还在后面。此时,佛陀知晓度化他的因缘已经成熟,就前往解救。在摸顶后,他不但解除了伤痛,还能回忆宿世。之后,佛陀还为他宣说了正法。
在了知佛教的道理后,我们就会知道:今生贫穷并不是社会、集体、家庭不公,而是前世的业力现前。因此,在即生有机会时,应尽量布施,不要吝啬。更不能偷盗、欺骗、抢夺他人的财产,否则来世就会变成可怜的乞丐,就像现在这些乞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