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进入到了C++设计模式的学习当中,教授这门课的老师是李建忠。
在本周的课程中,李老师的授课不再特别放在代码的准确性上,而是主要将设计模式的思想通过代码示例传达出来。
首先,本周谈到的是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最大的优点在于,代码的复用性和抵御根据需求而来的各种变化。复用性这里指的是完完全全的旧代码重用,而不是指把旧代码的一部分修改得到新代码,那不是复用。
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主要包含:
- 依赖倒置原则(DIP)
- 高层模块不依赖于低层模块,二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
- 抽象不应该依赖于实现细节,实现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
- 开放封闭原则(OCP)
- 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
- 类模块是可扩展的,但是不可修改
- 单一职责原则(SRP)
- 一个类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 变化的方向隐含着类的责任
- Liskov替换原则(LSP)
- 子类必须能够替换它们的基类(is-a)
- 继承表达类型抽象
- 接口隔离原则(ISP)
- 不应该强迫客户程序依赖它们不用的方法
- 接口应该小而完备
- 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类继承
- 类继承通常为“白箱复用”,对象组合通常为“黑箱复用”
- 继承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封装性,子类父类耦合度高
- 而对象组合则只要求被组合的对象具有良好定义的接口,耦合度低
- 封装变化点
- 使用封装来创建对象之间的分界层,让设计者可以在分界层的一侧进行修改,而不会对另外一侧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实现层次间的松耦合
- 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 不将变量类型声明为某个特定的具体类,而是声明为某个接口
- 客户程序无需获知对象的具体类型,只需要知道对象所具有的接口
- 减少系统中各部分的依赖关系,从而实现“高内聚,松耦合”的类型设计方案
这里,强调了重构对于代码设计模式的重要性。
重构的关键技法分为:
- 静态 -> 动态
- 早绑定 -> 晚绑定
- 继承 -> 组合
- 编译时依赖 -> 运行时依赖
- 紧耦合 -> 松耦合
接下来,分别从模板方法、策略模式、观察者模式、装饰模式以及桥模式对一些已有的病态代码(smell bad)基于上述设计模式进行了重新设计。
组件协作模式
现代软件专业分工之后的第一个结果是“框架与应用程序的划分”,“组件协作”通过晚绑定,来实现框架与应用程序之间的松耦合,是两者之间协作时常用的模式。
1. 模板方法 Template Method
模板方法事实上基本上这里谈的就是虚函数的应用,通过定义父类和子类的虚函数,用多态性去实现前面设计模式中的依赖倒置原则。
“不要调用我,让我来调用你” 是晚绑定设计的典型。
2. 策略模式 Strategy
在策略模式中,通过去掉if else
与switch
的条件判断语句,来实现松耦合。
3. 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与事件驱动模式在现代MVC
模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单一职责模式
在软件组件的设计中,如果责任划分的不清晰,使用继承得到的结果往往是随着需求的变化,子类急剧膨胀,同时充斥着重复代码,这时候的关键是划清责任。
4. 装饰模式
装饰模式所使用的范例是一个Stream父类,继承出若干个子类,但这些子类衍生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演化方向,一个是对硬件的实现(内存流,文件流,网络流),一个是对算法的应用(加密流,缓存流)。由于原来的代码没有清楚的认识到责任划分问题,导致子类的数目急剧膨胀。
通过将两个责任划分开来,分为两个继承分支后,再根据功能实现各自的变体,从而保证了基础抽象的稳定性和子类数目的稳定,也实现了晚绑定。
5. 桥模式
本周最后的一个模式是桥模式。原本范例中的基类有若干个成员函数和变量,但是在实现的时候,却发现它们从属于不同的变化层次,一个是功能业务,一个是基于平台实现。通过将两个部分分开成两个基类,使它们可以各自独立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