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蒲松龄: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
人难得做个富贵闲人。有的人奔波在富的路上,而牺牲闲的机会。
有的人在享受闲的生活,注定与富没有缘分。
谁叫我们不是贾宝玉,没有含玉而诞呢。
有人觉得人生闲下来就没有了意义。
蒲松龄就是如此。
19岁的蒲松龄一定没有料想到自己竟然闲了一辈子。
自小聪慧,经史过目不忘。
自从那一年考中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进学,成为秀才。
他的文章被施闰章评为第一,少年得意。
对于仕途,未来,人生寄寓了太多憧憬和希望。
春风得意马蹄疾。
可是,人生经不住这“可是”的转折。
蒲松龄从此之后再没中过。
从19岁到51岁。
学而优则仕,那个时代像蒲松龄这样的考生数不胜数。
录取名额有限,考官腐败无能,命运机遇的因素。
一部《儒林外史》就道出了多少儒生的悲哀。
大多数的重在参与者都真正成为历史中的炮灰。
可又很难说正在经历的事是好是坏。如果以人的一生的长度来衡量,蒲松龄在科举路上蹉跎一生。
可从文学上的地位来欣赏,蒲松龄清闲的塾师生活成就了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
二、蒲松龄的白日梦
屡战屡败的蒲松龄复习着科考的同时,又需要养家糊口。
幸好在名叫毕际有的大户人家找到了工作,当塾师。
毕家藏书颇丰,本就有慧根的蒲松龄,进一步丰富了自己。
常言道短住是客,长住是仇。
在这里主客相处甚是融洽,蒲松龄常年生活在毕家而没有任何矛盾。
一介贫寒书生,虽有诗书的陪伴,可常年与妻子分离,未免有了红袖添香的期待。
这也就是我们在聊斋故事中阅读到的一个个妙龄女子常常深夜来访。
故事的男主人公大多是带有蒲松龄个人的影子,贫而多才的失意文人。
女主角都是狐鬼花妖,并先知先觉,慧眼识珠,可以帮助贫寒书生实现人生理想,满足情与爱的体验。
《封三娘》描写了艳美的范十一娘在路上偶然结实了一位狐妖封三娘。两人互视为知己,成为无话不谈的闺中密友。
封三娘欲为十一娘寻一位佳婿。
身为狐女,封三娘懂得相面之术,断定一位叫做孟安仁的的秀才将来有翰苑才华。
封三娘便拿了一件信物前去牵线。
文本如是写到:时孟生贫而多才,意将择偶,故十八犹未聘也。是日,忽睹两艳,归涉冥想。一更向尽,封三娘款门而入。烛之,识为日中所见,喜致诘问。曰:“妾封氏,范十一娘之女伴也。”生大悦,不暇细审,遽前拥抱。封拒曰:“妾非毛遂,乃曹丘生······”
这类描写在《聊斋志异》将近500篇的故事中俯拾皆是。
蒲松龄正是通过小说的形式,幻想出既善解人意又不在礼教束缚之内的红颜知己。
在本篇的后半部分。
封三娘帮助孟生如愿娶到十一娘后,孟生功成名就。
封三娘每每来看望十一娘,可遇到孟生就会有意躲避。
十一娘从容曰:“吾姐妹骨肉不啻也,然终无百年聚。计不如效英、皇。”
此种观念正是蒲松龄作为男性的一种无意识期待之笔。
同类的还要小谢和秋荣,香玉和绛雪都是渴望拥有娥皇女英的幻想。
这对于缺少理解和关注的文人士子无疑是最大的心理安慰。
蒲松龄同时还对科举考试抱有幻想。
如《何仙》、《司文郎》、《贾奉雉》等。
蒲松龄在《胭脂》里就曾直接把施闰章写成了明察秋毫的清官,其中既有当年考试的知遇之恩,又是对有才能有眼光的贤官的呼吁与期待。
正如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大呼: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