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一场场考试,总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靠自己成绩的,有上老师补习班的,有偷看答案的,有靠别人帮忙的,将一个个人物集中起来,就形成了考场的众生相,小琳、班克、格蕾丝、小东、小巴和众多纨绔子弟……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吗?小琳没有格蕾丝的家庭背景,格蕾丝也没有小琳的智商。好像也是一点平衡,其实不是。
世界当然不公平。小琳以为她是免费上学,没想到学校还收了一大笔赞助费。小琳没有上过老师的补习班,所以当她看到老师发下来的试卷,竟与补习题一样,价值观再一次被颠覆。
这个世界都在作假!如果生活一直欺骗你,你还要诚实下去吗?
1
影片的开场镜头,是小琳在接受“审讯”,一大排镜子,映出无数个小琳,每一个都是小琳的复制品,哪个小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琳?
考场上的复制和自己的迷失,我想这是影片想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一个个同学,在接受“审讯”……同学们在回答中还原着当时的事件。
故事在非线性叙述中,一步步展开。
这样的影片开头,无疑是惊险刺激的,一瞬间就能将观众代入故事。
小琳有怎样的家庭背景,是什么促使她走向了作弊这条路,她对作弊的态度是怎样的……
在第一幕的讲述中,小琳在我们的眼前渐渐清晰。
对人物的了解越多,我们对其认同度也会越高,对其处理事件也会产生预期,对其选择也会有理解和认同。
看到小琳经过一系列事件后,走向偶然而又必然的作弊事故,会有惋惜,但更多的是理解。
小琳怎样完成考场上的复制,又怎样迷失了自己,能不能回到原来的教师梦?
我们在编剧和导演的安排中,对故事充满了期待。
这是编剧的考试,影片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故事线怎样走,只不过不是高中时的选择题,而是如同大学里的开放题,对同一个故事,可以用无数种方案去完成。
《天才枪手》的导演纳塔吾·彭皮里亚,兼有编剧身份。导演与编剧合二为一,总是能讲出一个好看而精彩的故事。
故事虽是根据真实事件而来,但是在其背景创造,人物构建方面,都有很多可以发挥的地方。在这一点上,《天才枪手》是成功的。
2
无作弊,不青春。
谁的青春里没有作弊,谁不曾把作弊当成自己的战争。书写纸条时的紧张,捏着小抄时手心里的汗,纸条抛出去时的忐忑,抄写答案时的慌乱,老师发现时的崩溃……
观众太容易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找到自己的身影,可能是身份如同其中的一个角色,抄袭者,被抄者,家庭贫寒的那一个,富有并不在乎的那一个,智商高的那个,怎么努力也不能及格的那个……可能是一样的场景,老师沉重的脚步声,好像是发现了我的小动作!手指敲动着后脑勺,向后方传递着答案密码……可能是有完全相同的心境,面对闺蜜软语相求时的无法拒绝,看着同伴被抓后的无能为力……
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事件,但是影片不能是生活的重复。
而真正说起来,一个作弊的故事,又能有多复杂?故事线简单,人物没办法复杂,地点场景更是难出花样。
为了讲好《天才枪手》里的故事,导演活生生地将考场作弊拍成了谍战片。
老师经过格蕾丝桌旁时,特写镜头,只看到一双锃亮的黑皮鞋,慢动作,向前大踏步地走,是发现了她们的小动作吗?还是只是例行巡场而已?那摄影角度,构图,音效,就像趴在桌下的女主对着连环杀手时的紧张慌乱。
而小琳讲述作弊方案时,活脱脱就是谍片女主讲述作战方案时的样子:考试分为几个部分,有几次休息时间,怎么传答案……严肃紧张、干净利落。
3
导演讲故事的方式,比较有意思。
《天才枪手》是非线性叙事,从“审讯”开场,故事慢慢讲下去,回到小琳刚到这所学校时的情形。
直到故事中部,我们才知道,影片开幕的那场“审讯”只是一场模拟的审讯。
这和一般的电影架构不一样。常规上来说,要么顺序叙事,按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讲下去;要么倒叙,先呈现结果,再讲前部分的故事发展经过。
《天才枪手》却是从中后部倒叙。模式不一样,导致猜不到结局。后面一段,故事将如何发展下去,观众有了新的期待。
既然是讲考试作弊的故事,主要场景只能是考场,即使是各种不同的考场,但是限制性非常大,演员基本上不能活动,不能有语言交流,所以,导演将复杂的心理用表情呈现出来。
为了展现这个故事,导演采用了多种手法,以细腻呈现为原则,比如拍摄多次采用慢镜头,构图多次采用特写。
还有,焦点事件时采用全知角度叙事,剪辑时采用交叉剪辑,让观众比戏中的角色还紧张。澳大利亚考场作弊那一场,班克在卫生间和男老师的对峙,小琳在卫生间里和女老师的较量,格蕾丝和小巴小心翼翼地应付着小琳父亲,印刷厂外面摩托车手,考生,作弊中间负责人……所有的人都乱成一团,剪辑变换画面的频率越来越快,就好像所有的音乐都响起,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谈这部影片时,不能不提到母题的应用,铅笔在答题卡涂写,快速,急切……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对增加紧张气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再说说故事的人设。
小琳、班克、格蕾丝、小巴,编剧为他们设置了不同的背景,对于作弊这件事,他们目的各不相同,但是编剧用非常合理的理由,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要让故事讲得合理而有新意,编剧给了小琳不得不作弊的理由,使得观众对小琳的选择有了同情之心,也对她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埋下了班克走向最终转变的伏线,使得结局的来临有些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小琳和班克,好像是矛盾的集合体,他们在作弊过程中会有各种挣扎,但是对于格蕾丝和小巴来说,从来没有这样的犹豫。
是编剧的处理忽略了?还是富二代和穷二代的思维不一样?不是,隐形的线讲得很清楚,他们的心态不一样,在于他们作弊的成本不一样。
富二代的人生有很多条路,考试只是其中的一条。他们为作弊所付的钱,只是他们财富中小小的一笔。作弊成功,喜大普奔。不成功,也只是回到本来的样子而已。
对小琳和班克来说,智商是他们唯一的特长,考试是他们走出困境的独木桥。作弊成功,他们能获得人生的启动资金。作弊不成功,他们付出的可能是青春的所有希望。
对于一个优秀的剧本来说,编剧可以让每个角色都活过来。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行为轨迹上走下去,就好像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生活中的人,他们不是靠编剧的写作在剧本上活动,而是凭自己的意志在真实的生活中活动。
关于青春成长的影片很多,印象中这是第一部专门讲考试作弊的影片,很庆幸的是,说教很少,不落窠臼,而且,人物丰满,故事紧凑,表演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