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诺不离
前几天接到一位读者的来信,询问“如何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 感觉自己好差,很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想要迫切的改变却又无从下手。”希望能帮助解疑。
看到这位读者的来信,我仿佛看到TA焦虑无奈的样子。但我很想对TA说:你真的不用焦虑,因为你并不孤独,我们许多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很不喜欢自己,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我自己也曾多次经历这样的阶段。
记忆中,我第一次对自己很不满,是在高一、高二阶段。
在《从学渣到学霸,距离其实没有那么大》一文中,我曾提到,初升高那年,全县第一次实行统考,懵懵懂懂之间,我竟然考进了全县重点高中的重点班。由于这一结果远超我的预期,刹那间,我感觉自己信心爆棚,大学之门似乎触手可及。
但几个学期下来,我发现自己的成绩总是在班里的中下游徘徊,无论怎么努力(当时以为很努力,后来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努力,呵呵),总与学霸们有很大的差距。
高二的时候,当时正值高中二年制向三年制转换。很多同学都选择了读完高三高考,但我却选择了读完高二就高考。本以为考个普通大学应该没问题,结果却以差40多分名落孙山。
冷酷的分数和巨大的心理落差,深深地刺痛了我,也警醒了我。在复读(相当于高三)那年,我感觉自己真的完全变了一个人,那种发自内心的自律,不仅让我的成绩突飞猛进,而且也让我自己不再讨厌自己,并慢慢地喜欢上了自己。
而最近一次对自己深感不满,是在一、二年前。
也许是因为在一个部门做高管时间太长,感觉自己劳苦功高的,心里骄傲自满;也许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精力下降,心情烦躁,有一段时间大家反映我讲话过于直来直去,不顾及别人特别是下属的感受。虽然我也觉得这样不好,一直想改,但情绪激动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
当时我很痛苦,因为这不是我想要的样子。我理想中的自己是谦虚、温婉、知性的,而不是令人敬畏的女强人。
后来,我开始大量阅读自我管理方面的经典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自我管理方面的文章,在与读者对话的同时,也不停地与自我对话,告诉自己:如何管好自己的嘴,做一个有质量的人;如何学会非暴力沟通,把情绪的开关掌控在自己手里;如何学会对内接受自我,对外控制行动;如何培养自律的习惯,克服拖延;如何加强精力管理,提高自控力;如何学会时间管理,掌控自己的生活。随着自我对话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慢慢活出了自己喜欢的模样,我很开心。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所著的《自我与本我》一书中说,人的心理可分为三个层次(三重人格结构):自我、本我与超我。
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观察,我觉得,本我,是最原始的、具有动物本能的我,本我天生热爱眼下的满足;自我,是现实生活中那个理性的我,它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超我,是自我的典范,是自我心目中那个最为理想的我。
为了容易理解,我们可以把“本我、自我、超我”想像成古时候的一家三口。“本我”是家中顽皮又好奇的孩子,他的行为方式是想干啥就干啥;“超我”是一家之长,严厉又挑剔,监督着“自我”的行为;“自我”像是一位相夫教子的母亲,她一边要迁就孩子(本我)任性的行为,一边要承受一家之长(超我)挑剔的目光,怕被责备没教育好孩子。
当一家之长(超我)的要求不那么严格、挑剔时,这一家三口(本我、自我、超我)相处其乐融融,人就会感觉满足幸福;当一家之长(超我)要求很高,小孩(本我)又很任性时,这就很考验母亲(自我)的协调能力了。此时,母亲(自我)如果能对小孩(本我)进行有效的管教,同时又能与一家之长(超我)很好地沟通,这一家三口照样也能融洽相处。但如果母亲(自我)的掌控能力弱,则有可能两头受气,人就会觉得焦虑沮丧,对自己不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超我”,而且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就是喜欢混吃等死的享受模式,有的人则喜欢严于律己的充电模式,因为后者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他们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因为这样的自由才是珍贵、最有价值的。
个人觉得,上面两种生活方式,并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只要是你发自内心喜欢的、不感觉内疚后悔的,就是最适合你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活方式里,三个“我”是和谐共处的。
这世界上,最痛苦的,就是那种“超我”要求很高,但“自我”控制能力又很弱,心里想着要向“超我”方向发展,行动上却常常被“本我”拉下水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其想的、说的与做的不同,TA就会感觉对自己不满。解决方案就是:对内接受自我,对外控制行动。
首先,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我。要相信这世界上没有谁是完美的,不完美是常态,不完美才有改进的动力和空间。况且,许多时候,我们的不完美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事实并没有你想像的那么严重,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一向来对负面信息情有独钟。
其次,从你最喜欢、最擅长或者最应该做的事情做起。设定目标,分解任务,严格执行,每天进步一点点。如果你找不到自己最喜欢、最擅长或者最应该做的事情,那就从读书、写作、健身这些习惯中,挑一个做起吧。建议每个习惯用一年的时间来培养,相信三年以后,你的人生将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