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被称赞”文笔好“的文科生,作为一个也写出过中篇、短篇和工作文集的“伪文青”,最近却常常有“词穷”的感觉。写的东西总感觉是在堆字砌词,写完心里闷闷的不畅快,似乎体验不到写作的乐趣了。直到看了豆瓣上高分推荐的《大师们的写作课》,感觉那颗文青之心又蠢蠢欲动地活起来了。
原来我一直认为,好东西是要靠多写的,也就是通过“刻意练习”的方法,提升写作的技巧,还需要整体结构、逻辑层次、句式和词语的搭配、引经据典等等。但是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干巴巴的,写得人心里发皱,看得人眼睛发涩,看完也没什么印象。
舒明月的这本书,有一个很醒目的副标题——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作者用她犀利的视角,将一大批养眼而精致的文字抽丝剥茧,陈列在读者面前。这些文字包括鲁迅、张爱玲、沈从文、汪曾祺、胡兰成、余光中、金庸、严歌苓、菲茨杰拉德、川端康成等知名作家,这些文字不论熟悉与否,都在她的分析中,焕发出一种奇特的吸引力。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旅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鲁迅《野草》)颜色原来可以这样写,眼前分明就是一幅清冽背景上色彩跳脱的写意画。
“‘社员’和‘干部’同时开饭。社员在北食堂,干部在南食堂。北食堂还是红高粱饼子,甜菜叶子汤。北食堂的人闻到了南食堂里飘过来的香味,就说:‘羊肉口蘑臊子蘸莜面,好香好香!’‘炖肉大米饭,好香好香!’‘黄油烙饼,好香好香!’”(汪曾祺《黄油烙饼》)看着文字,好像也闻到了莜面、炖肉和黄油烙饼的香味。
“人像金瓶里的一朵栀子花,淡白的鹅蛋脸,虽然是单眼皮,而且眼泡微微的有点肿,却是碧清的一双妙目……方圆脸盘儿,一双宝光璀璨的长方形的大眼睛……腮上也不知道是不是胭脂,一直红到鬓角里去,乌浓的笑眼,笑花溅到眼睛底下,凝成一个小酒窝。”(张爱玲《琉璃瓦》)容貌竟然能写的如此出众,比什么浓眉大眼、笑靥如花耐看多了。
从颜色到容貌,从标点到比喻,作者将大师们的作品信手拈来,层层分析,让读者领略到文字之美、用字之妙。会写的人不一定写很多,但是读的少一定写不出来。
这本书于我的另一个启示,就是写作不是为了自我欣赏与满足,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被阅读!
作者总结的“四有文章”的说法,按照理解难度由易到难排列,分别是:有趣、有用、有料、有力。
有趣:前几天心血来潮,画了一幅猫头鹰。画的时候心情愉悦,因为一看到这个,脑中就浮现出鲁迅先生的那首《我的失恋》——爱人赠我百蝶巾,还她什么猫头鹰……想到就要笑好久。看到张爱玲笔下给刻薄的人安排的刻薄台词:“你新嫂子这两片嘴唇,切切倒有一大碟子。”实在忍不住笑出了声,念给办公室的人听,她们也跟着笑了。有趣的作品,总是能引起人们的阅读欲望,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阅读,这也不正是我们希望从文字中获得的吗?
有用:如果写作只是为了自嗨,那最终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流水账。当写作变成了一种自我表达和总结输出的方式,就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什么实用型、技能传授型的文章能异军突起,《我买了一个新烤箱》和《如何工作三年获得十年经验》,那篇会获得更多的点击率不言自明,当然是干货文章。
当然,如果写作就是为了自嗨,那也无可厚非,每个人的期望与需求不同,不管怎样,只要写作能给人带来开心就好。
有料:就是有真实的见闻经历,有独属于你的新鲜的细节。这点我深有感触,丹尼尔平克也提出未来人需要的六种能力中,有一种是“讲故事的能力”,怎么讲好一个故事,比如蹦极。一个从来没蹦过的人、一个不知蹦极为何物的人,笔下的文字也一定是粗线条的,难以抓住人心。间接经验跟直接经验相比,总是差点火候。想要更有料,需要我们能更多地打开自己,用一颗不老的好奇心去体验,哪怕是间接经验,也要多葆有一些敏感度和同理心,让生活更生动、更精彩,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有力:人们都喜欢看情感充沛,酣畅淋漓的文章,如果淡,那就淡到骨子里,反倒是另一种极致。比如姜夔的“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每每看到此处,都能体会到词人文字里传达出的那种清醒的疼痛,想不被撼动都难。还有川端康成《雪国》 的结尾:“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写到这里,我觉得我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些文字带给我的感受了,我得赶紧去读书了。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读书和写作心得:
1. 多读——感受大师们行文炼字的匠心,从模仿开始;读经典,离鸡汤文可以远一点。
2. 多写——选题,收集信息,搭出框架,加入内容,再修改,勤于总结,多写干货。
3. 多体验——除了丰富精彩的生活体验,也需要锻炼多种感官参与的联觉,保持好奇心和新鲜感。
如果你也喜欢写作,希望写出的东西更有力量,更能打动人心,也看看这本书吧,相信会有新的感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