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本书,叫心理时间之谜,为什么我们总是对时间感到焦虑?这本书总结了五条规律,一、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快。二、当处于新体验新环境时,时间会慢下来。三、专注状态下,时间会加快。四、分心状态下,时间会减慢五、自我意识休眠,时间会变慢,甚至停止。
当我们是孩子时,时间过得缓慢,而当我们逐渐成年,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不同,不仅体现在时间的感知上,还体现在这周围世界的感知上,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更真实,更明媚,更迷人,更美丽,人对于时间流逝速度的感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脑接收和处理知觉信息的数量,知觉信息越多,时间过得越慢。随着年龄的增长,脱敏机制让我们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少。活的越久,对周围世界就越熟悉,所吸收的知觉信息就越少,时间就过得越快。
时间流逝的速度与我们吸收和处理的信息量有关,处理的信息越多,或者说心理内容越多,时间过得越慢,我们处理的信息越少,时间过得越快,换言之,对我们来说,我们体验到的时间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关注程度以及对事物真实感的吸收程度。一个人在20岁的时候,他的生活依然充满新的体验,探索新的事物,新的音乐文学和兴趣爱好,可能正在经历第一次真正的恋爱,学习,开车第一次出国,去不同的地方游玩等等,当他体验新事物时,他能感知处理大量的知觉信息。当他30岁的时候,可能还会有一些新的体验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国家,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或是开始一份新的职业但是当他40岁时,它对世界的不熟悉感少了很多,生活可能主要是以前的重复,比如重复的工作,重复的环境。如果我们渴望有所改变,可以有意识的去接触陌生的环境,到从未去过的国家旅游,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或者偶尔换个工作。
在专注状态下,时间会加快专注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被动专注和主动专注。被动专注是指被动集中注意力,专注而不投入,比如我们看电视。主动专注是指,主动集中注意力,专注且投入,当我们在工作中做一些有难度,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容易进入这种状态。当我们面对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如何安排,或者处于一种无聊的情形时,我们会利用这一规律扭转局面。比如在诊所等待时,会翻看杂志,比如在清晨乘地铁上班时,会听音乐或者看书,比如在晚上,不得不呆在家里时,会看一部电影,之所以这么做,并非是对这些事情感兴趣,而是想要摆脱时间的桎梏,摆脱目前百无聊赖的时光,哪怕让时间过得快一些。在专注状态下,比如看电视或玩游戏时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此,以至于把周围的其他事物都屏蔽了,这种专注实则是在阻止你接受任何其他信息的感知,而当被新奇陌生的事物包围时,你的注意力不仅仅集中于某种特殊的物体,而是向所有事物敞开。
专注状态下,时间会加快,同理,分心状态下,时间会减慢,所谓分心是注意力没有集中在周围事物上,思绪飘忽不定。有一句老话涵盖了心理时间第三条和第四条规律的道理,人越忙日子越快,人越闲日子越慢。不同的人对同一段时间的感知是不同的,假若两名学生在听同一个讲座,一个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一个人学生咋觉得很枯燥,前者完全投入演讲之中,不停的做笔记,而后者神游太空思考晚上些什么,当然,对于两个人来说,讲座持续的实际时间是相同的,但后者经历的时间去远比前者经历的要多。
正常思维意识休眠发生于大致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极度集中或极度专注状态,比如人们在巅峰状态下的体验比如运动时的极度专注状态,能够促使自我意识休眠赛车手在比赛中会一点几小时连续保持精力集中,最终,当其达到一定的极度专注程度是正常的自主意识就可能消失,时间感也会随之消失,出色的运动员,当他们进入巅峰状态,继而使时间感减慢。第二种是自我意识休眠的方法是突如其来的震惊,比如车祸故障,地震和暴力冲突再来的巨大震惊,麻痹了自我意识,当事人的自我意识结构完全或部分消失,会体验一种无时间感或者至少体验到时间急剧减慢。
我们该如何控制时间流逝感?如果你想要让时间加快流逝,就应该:在尽可能多的时间处于专注状态,比如工作,看电视阅读从事园艺或绘画等可以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减少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确保自己不感到焦虑或沮丧;摘下手表不看失踪,这样就不会注意时间的流逝。
但我们希望时间过得越慢越好时,想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当处于新体验,新环境,时间会慢下来以及分心状态下,时间会减慢。有时候想要享受自己的空闲时间,让其持续的尽可能久就经常会听一些音乐,看一会儿书,给朋友打电话聊会儿天或者散会儿步的确还是会有一些时间处于专注状态,尤其是在阅读的时候,但这种专注不会像整晚看电视那样强烈,这样就能够在夜晚体验到更多的时间,他上床睡觉时就会感觉自己度过了一个漫长而充实的夜晚,因为可以拥有不同的体验。当然,如果希望周末外出想要尽可能的延长时间,那么就一定要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或者做一些全新的事情,这样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当然,还有第三种方法来减慢时间,就是活在当下。
放慢我们一生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常,我们判断一个人生命长度的方式具有误导性,我们在生活中所体验的时间并不仅仅取决于日历上的时间长短,这主要取决于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今而取决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中的意识状态。就心理时间而言,一个30岁去世的人,很可能比一个80岁去世的人活的更久。一个人一生都住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房子,同一个地方,他的生活都是重复的经历,每天每周每年一遍一遍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很少接触陌生的环境或体验新鲜的经历,因此,他的意识只吸收了一小部分知觉信息,这些信息每年还会不断减少。这样的人尽管也许比较长寿,但心理时间而言,他的人生实际上相当短暂。
置身于陌生的环境是减慢时间的一种方式意思就是说,当你的脱敏机制使你开始熟悉所在的环境时,要寻找新的环境或体验新的事物。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可以让你拥有这样的生活,一种是不停的旅行,从不定居,一旦脱敏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就从中脱离,将自己置于一个全新的生活状态,寻找新的工作体验,新的环境,新的人。第二种是一种比较温和的选择,即拥有稳定的生活状态,并以此为基础,尝试一些陌生环境的旅行。第三种也是延长人生最温和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重点不是居住的环境,而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体验,比如你可以时常更换工作,或者转到同一公司的不同职位,以此使自己在工作中接触陌生事物,你可以培养一些新的兴趣或获取新的知识信息,掌握新的技能,认识新的朋友,从而使自己在休闲时间接触陌生事物,当然,你同样可以利用周末假期使自己置身于不熟悉的环境中,重点是要避免重复和俗套,要不断寻找新的体验,而非重复旧的经历。以这种方式生活,肯定会发现生活比以往要漫长。
无论是想在短时间内,还是整个人生当中,让时间过得慢一些,就应该避免处于专注状态;通过新体验和新环境,使自己尽量多的接触陌生事物。
还有另外一种更内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而不仅仅是改变生活中的行为和环境来扩展,甚至超越时间。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快的原因在于脱敏机制那么,想要永久延长时间改的一种方法,当然是使这种机制停止发挥作用,同样,我们平时感应到的时间飞逝感和线性时间感都是自我意识的产物。因此,就要强化感知能力以及超越自我分离感想要扩展并超越自己的时间感,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经常冥想冥想的技巧也许成千上万个不相同,但它们都遵循同一基本原理,冥想的目的在于静神,使脑中不断游走的嘈杂思绪慢下来,最终消失。我们就能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平静或纯粹的意识状态当我们的精神变得平静,自我意识会被弱化我们感觉与世界交融,再者正常的时间感是自我意识的产物,所以自我意识结构被弱化后,人们会感觉时间被永久的延长,会拥有更强的能力,活在当下,从而超越线性时间。除了冥想,第二种可以扩展和超越时间的内在方式是进行佛教的正念练习正念是指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集中在周围环境和自身体验上,并且充分感受那一刻,那一环境中的自己。
现在社会给我们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要求为我们加快速度,几百年来,我们不断的与时间抗争,试图削减做每一件事所花费的时间,我们迫切的希望快点煮熟食物,却根本无法从烹饪这一创造性的过程获得任何乐趣,我们迫切的希望快点吃饱,以至于没有时间享受食物,我们迫切的希望快点过完一生,甚至忘记了怎么生活?
我们应该有意识的让自己活在当下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正面状态,无需在当下的时刻分散注意力一旦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以正念的状态生活线性时间,对我们来说就不复存在因此,未来和过去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我们仍然可以感知,他们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回忆过往的经历,计划或思考未来,但不再受他们的支配,我们明白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实际上,只存在一种时态,现在。想要通过内在的方式来扩展并超越时间,而非通过让自己尽量处于陌生环境这种外在的方式,则应该:定期冥想,如果可以,每天练习两次;选择两项日常活动进行正念练习,比如洗澡或步行去公交站;减少生活中的忙碌与压力,以更加常规的方式练习正脸,尽量不慌不忙的完成日常活动,除非非常必要,否则不要急于求成。
想要延长人生的最好方法,不是尽量的安稳生活,不是通过锻炼和健康饮食延缓衰老,不是死后冻结自己的躯体,也不是用新鲜体验来充实生活,而是要通过内在的方式,改变体验生活的精神状态,进而扩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