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一直是困扰人们多年的一个问题,就比如人们总拿好人坏人去衡量和定义一个人,那么电影中的好人坏人和现实中的好人坏人,他们真的“坏”或“好”吗?也就是说他们的心是否说的上是善又不善,撇开立场的不同,追溯源头善和恶究竟是什么?他又和人有什么样的关系?最近恰好又学习加深了儒道,学习了孟子,我便引用孟子的观点来尝试解答一下。
忘记了几个对于上课的讨论中有几个比较著名的,比如从眼睛辨别,内外论辨别等,如果要说善恶,那边要先从梦子队上的定义开始了,在孟子眼中,善既为人会做的善事品行,又指良好的天性,而天性就会有内外论这一观点诞生,内外论是什么?简单来说是反映人类内心天性的方式,通过反应内心天性后便会得出人的天性于所做所为,继而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善恶源于内心又源于环境。古时便已有三种对人天性的讨论,其中便有孟子的这一观点: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心中都是善的,都怀有对人世的憧憬。至于后来善与不善,已经是后天的影响了。人是环境的产物,而善与恶有时也仅仅只是在环境影响下的那一刻和一瞬间内心堕落和升华。就像杀手不太冷这部电影中的一样,尽管披着坏人的名号,却依然可以做好事,那么做好事的坏人和做坏事的好人又是什么呢?这里边是人的复杂性了,有这么一本书,专门研究罪犯和坏人的心理,他们发现人作恶的几个大的因素是顺应人群与顺应环境。就像孟母三迁,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人的复杂孟子也有过见解,人有恻隐之心,在同情怜悯等情况下便会有恻隐之心触动,这是人性一种向上的表现,且每个人都用恻隐之心有了它人们才会在十恶不赦时拥有自己的底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我一直对于人心情好时所为善而坏时反之,有很大的好奇。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情绪的吗?每当自己心情格外好事善事会情不自禁的做出,而心情差时便没有这种感觉,难道是因为我的善恶不定嘛?并不是这是因为人性是复杂的东西。孟子在“富岁,子弟多赖”中说,人非天之降而才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这一句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人们并不是从出生就坏和好,人性一直是飘忽不定的,就好比这一秒一个人心情不好而做了恶事,这一印象深入了旁观者眼中,而日后他做了好事,又映入了别人的眼中,对于这个人的定义就会不同,这是因为人本身就没有至好与至坏,只有看法的不同与特殊情况下的人的理性,因此,孟子经常强调自己对理的看法,并常常将理与义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明人为什么因情绪而善恶不定了。
从另一方面解释呃,又有一个名字:欲望。欲望又可以称为驱使力,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趋势力,而圣人之所以能无欲无求,也是因为明白人的内心罢了。而人性之所以能为人性,便是比生物性多了一层能耐得住欲望的本领,这是本能的需要,而人只要将克制欲望变为自己的本能,这时便已将一层恶性忍耐住了,人存在着固有潜能,这层潜能是天性所拥有的是侧隐之心,又是道德底线。孟子所表达的就是如此。人的欲望好比牛山之木中所说的,操则存,舍则亡,心中惦记着是始终是无法将欲望消失掉的 ,且人性就是一个好的价值观,不断被外界影响,破坏后才成了恶,因此,我们要抵挡住外界的影响,此时对于饿的牵引便已经少了不少。
上课一直是人们难以做出判断的良知其实世间至好与至坏是难以断定的,无非都是环境,心境与欲望三要素结合在一起造成的。而人一旦明白了这些,陷入了这三要素影响的几率便会减少,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抵挡欲望是比较有效的办法。人的心境飘忽不定,而外界往往是难以掌控的,所以掌控自己是最好的办法,去做个正常的人。
回到对开始的提问做出问答,善恶的本源即是人性,人性不乏有扭曲的,有不完善的,有稚幼的,又不免有灰冷的,然而,生而为人人性可以再嗨呀,但却永远不会消失,恶,会使人麻木,而它的侧隐之心却不会麻木。善恶常作为衡量人的标准,而善恶,其实是人的日常作息,他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