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的邦国需要像水一样处在下游,做天下邦国的母牛,跟天下的邦国都要交好。母牛常常用安静的状态来承受着公牛,凭借安静处在下方。所以大的邦国把自己的位置放在小邦国的下面,就可以包容小邦国;小邦国如果能够把自己的位置放在大邦国的下面,就可以赢得大邦国保护。所以,有的大邦国放低自己的姿态而赢得小邦国的归附,有的小邦国用放低自己的姿态来赢得大邦国的保护。大的邦国不过是想兼并小邦国而增加自己邦国的人口罢了,小邦国使大邦国保护自己无非是想加入大邦国而得到更大的作为。两种态度各自得到他们所期望得到的目标,大邦国应该处在下位。
这一章老子讲述邦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如何才能以处下的态度来包容对方,从而赢得邦国之间的和谐共存的关系。
首先,老子认为,大邦国应该主动处下,就是要有一种主动谦虚包容的姿态。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为什么呢?老子用母牛来做比喻,母牛能生养小牛,它必须包容承受小牛的全部。天下万物的相交,大的包容小的。如果相同的牛,母牛以安静的承受姿态来征服公牛。也是处在下位。让公牛处在上位。“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由此老子推导出大邦国跟小邦国的交往中,大邦国主动谦让包容小邦国,就会赢得小邦国的归顺臣服,听从大邦国的调度指挥。这样大邦国就取得了小邦国的指挥权,领导权。反过来,小邦国跟大邦国交往中,如果小邦国主动做出谦让的态度,大邦国会觉得自己以大欺小而不好意思,于是会对小邦国做出补偿。小邦国从而获得大邦国的好感而得到大邦国的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从而赢得发展壮大的机会。
不管大邦国还是小邦国,在做出主动谦让的态度后都会得到实现和平发展的机会。大国攻打小国和小国侵犯大国,目的不过是争得人口和领地罢了。现在通过主动的谦让和包容,其实效果也是一样的。大国得到了小国的臣服,其实就等于自己的领土增大,人口增多了,而小国得到了大国的保护,实际上也是自己的国力增强了。“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这是和平发展之路,两相比较,大邦国这一方应该主动处在下位比较恰当。
老子认为邦国之间的和平发展的关键在于处下和静。处下就是谦虚包容,静就是不主动挑起事端。
这一章就解读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