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之后,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要改变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法直面的顽疾和痛楚:也许是羞于与人交往的尴尬,也许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容貌,也许是草木皆兵的敏感性格,也许是临事无法控制的情绪......就像国王乔治六世 的口吃,它就那样静静地在你的生活中活着,横亘在你和他人之间,扰得你无法安然入睡,拂乱你的心性,使你不得安宁。
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我不能很好地控制我的情绪,为此,我特别苦恼。我的情绪变化大多来自于我的工作,开展教研活动的时候,有的老师不来参加,如果不来参加的人数较多,我内心就会翻江倒海一般,心里就会不悦。有时会带着情绪说话、做事情。事后,自己心里又特别懊恼,心事重重好几天,简直要爆炸似的,怀疑自己的能力。
我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也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可就是对待工作有些过于执拗。我反思过自己,是因为自己的尊严受到挑战才变得疾言厉色吗?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态度过于强硬给人带去了麻烦吗?似乎都不是。那我为啥情绪变化如此激烈呢(主要是我自己的心里)?事后又如此纠结呢?
我这样诊断我自己:我灵魂深处是多么渴望那一个遇事不急不躁、不慌不忙的自己,而自己在工作中表现的急躁易怒不被本我所接受,于是小我与本我之间就在互相抗争,人的心里自然就会不平静。
那么我在教研时内心的纠结抑郁该如何调节呢?下次我又该如何避免这种类似体验的发生呢?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研活动总会有人不参加。这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问题。而我却一直在与这个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在较劲,难怪我总也找不到解决方案了。我觉得自己的举动与愚公移山何其相似,自己又是多么的愚痴!
正如国王乔治六世面临演讲时的痛苦一样,我已经留下了教研恐惧症。但是我决定去改变。
接受教研活动不完美事实,不再去把注意力集中在参加人员的来去上,而是做一些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想办法培养年轻老师的成长,比如探讨一下语文晚自习的有效阅读事宜……
正确对待老师们的缺席,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权限。老师们缺席与我好不好没有任何关系,他们不来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我左右不了别人的想法,我只完成我自己的工作,做好我自己的分内的事。别人对工作的态度不是我要管的,我只是一个组长,我只能去协调、去组织,过多的干涉是不道德的。
想办法慢下来,慢条斯理地去解决问题。不急于问题的解决,遇事不温不火,天永远塌不下来,再说,天真的塌下来,也得活着不是!
我也有恐惧,我也怕做不好,就像乔治说的:“每个病人都怕病情反复。”我也如此,因为情绪这种事是最没谱的事,但我会静静地去调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