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伙伴共读第60天】
今天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第四章《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研讨》第三、四两节。
小说教学内容的探索
《边城》这篇小说是恬静的,舒缓的,语言亲切素淡,却又像诗一样优美。如果用传统的小说教学,就无法让学生体会小说的意境美,无法感受小说这种恬静冲淡的风格,散文诗般的笔调,也无法品味小说中人物表现出的淡淡的哀愁和寂寞的精神世界。蔡阿珍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主要品位翠翠那看似平静,实则热烈又带着淡淡的寂寞和无奈的情感,走近翠翠的内心,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己品味爷爷和田宝利新世界。整堂课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走进人物和作者的内心世界。
作者分析了刘晓洁的文章中所用的案例《墙上的斑点》,认为像这样一篇意识流小说,教学案例中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有合理的成分,但基本上是不合理的。这篇教案的撰写教师认为意识流小说的风格特征是“意识的流动显得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但作者认为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征是“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看是散漫的,自始至终流淌的意思是在表明作者忽视客观世界,那关注内心的创作理念。该教师没有引领学生去体会和感悟作品中大量丰富的自由联想内容和内心独白的创作手法,只关注到贯穿和连缀自由联想的“结点”。教学实施中基本上是循着解读和鉴赏传统小说的方式进行。在面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这样崭新的教材内容,如何确定教学内容?作者再次指出,教师确定自己在课堂中教什么内容首先必须依据课程目标,在相关教学中,努力体现。其次必须依据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设计导语,展示了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美。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语言的品味与运用,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这节课虽然摒弃了传统小说教学的一些环节,但从阅读结果来看,学生对课文作了认真地阅读,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虽然不乏有失偏颇之处,但大多数都放射着“个性阅读”的光芒,许多点评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精神,学生点评用语的揣摩运用是语文应用能力的具体实践,点评的语言体现了较强的语言创新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立足文本再做适当的延伸,无疑会对文本的解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名著节选课文在向外拓展方面尤有必要性。作者以课文《雷雨(节选)》的教学构思,说明合理拓展,促进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比如,对周朴园给鲁侍萍开支票这一行为的认识。通过补充来自课文之外,《雷雨》剧本其他章节的两则材料,使学校达成共识,周朴园开支票的行为至少有三层内涵,而不是学生在只读课文之后得出来的,周朴园开支票纯粹是为了收买人心以保全自己而玩弄的手腕。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董志斌老师在教学中,把课文中对于王熙凤和林黛玉的外貌描写与原著中另外两个对于薛宝钗外貌描写的文段进行对比,再以凤姐与宝玉的出场,三春姐妹的出场,与薛宝钗出场的文字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曹雪芹笔法上高超与多变的风格与原著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诗歌、戏剧教学内容的探索
作者引用了潘天正老师的《<当代诗歌三首>教后整理》,阐述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内在关系,不仅是“意”和“境”的内在关系,往往还与民族心理和文化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诗歌“意象”不是教师说教能够解决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感受,教师也需要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来加强。
范金豹老师两次教学《死水》的教法与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样说明教师必须开发利用各种各种教学资源,比如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在不同时代创作的不同格调的诗歌,把这些用“爱国主义”这一主旋接连起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再适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闻一多的时代以及他的内心世界,就更容易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深入体会,闻一多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连课后作业模仿《死水》阅读、改写贾平凹的《丑石》,也是实践“三美”诗歌理论,学习“反讽”艺术手法,渗透了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包含了自主、探究、创新精神的实现。
在《等待多戈》两次教学中,执教老师周怿第一次把教学内容处理侧重为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即课文是为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的混乱和人的迷茫、空虚和无助,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的精神状态。教学中采取了灌输的方法,教师讲得多,学生却是懂非懂。第二次上课时,周老师把这篇课文作为例文来讲,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鉴赏西方一个文学流派――荒诞派戏剧的形式,了解文化的多元性,感悟人生。最后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一戏剧形式的理解,让学生拿传统戏剧作比较,让他们在对比的过程中得到更深的体验。这次采取了体悟式的教学方法,并且增加了阅读的内容,侧重了语文学课的语文性,让学生明白在语言文字的独特形式种感悟一种情感和思想应该如何更好更灵活地加以表达,让学生在感受文学形式的丰富,促进情感和思想的丰富。
【阅读记录第290天】
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