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谈成长,而衡量每天进步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一种测量工具可以看到自身成长的具体进程刻度表?就如我们用体温计测量体温便知道有没有发烧,用视力量表遍可知自己的视力好坏程度等等,而关于成长的量表应当是因人而异,量身定做,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追求的纬度也不相同,我们所有的行为选择模式都源自于价值观的优先排列。价值观有关乎金钱,独立,自由,追求创意,安全感,成就感,乐于助人,舒适,智慧等等,这些不同的优先排列会促使作出不同的选择,纬度可分为深度、高度、宽度和温度,不同的选择,便需要找出相关纬度的测量工具,例如每天记录小确幸便是对温度的追求。
今天听到一句话,“一切不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为都是耍流氓,一切没有结果的行为都可视为没有责任感。”这句话确实有点狠,但事实便是如此。曾经我很反感目的性太强的行为,也反感什么都以结果为主,因为我的价值观是体验感受过程,重过程轻结果,这结果导向与自身的价值观是有冲突的,所以人总是倾向选择让自己感受良好而舒服的行为。可一句没有责任感便狠狠地拍了自己一下,因为不注重结果,白白浪费自己的付出,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这就是对时间和努力成果的不重视,也是对自身的不负责任。
古典说过,结果思维是一种把自己能力和行动转化为价值的思维方式,提到结果的三大定律:结果的第一定律:结果>过程。结果的第二定律是:有交付价值的结果>无交付价值的结果。结果的第三定律:能复制的结果>不能复制的结果。
在职业上,每天衡量成长的结果标准便是关于职业岗位的进步,而作为运营,应该对每天的销售数据负责,每天数据的上涨变是一个衡量的尺度,那是不是数据上涨就代表进步了,下降就意味着退后,数据只是一个整体的表象,透过数据去分析背后的因素才是实相,这就锻炼到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而这种判断力又可以让我们作出相应的对策,判断可能正确,可能错误,但对错重要吗?重要是最终我们可以通过这结果知道作出趋势决策。
追求结果的路上总是压力山大,需要跨越一个又一个的舒适区,当痛苦难受时,气虚喘喘,说明在爬坡,是上升期,能力需要提升,跨过这一关,能力又提高了,姑且算做安慰方式,可这又有何不好呢?
回到结果思维,需要的是可量化的清晰计划。睡觉的结果是恢复体力和精神,更好地投入第二天的产出。上班的结果是赚钱,保证物质基础,提高自身的技能和人际交往,实现自我价值和财物自由。学习的结果:更好地服务到实践中。沟通的结果,:达成共识,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
认真问问自己,如果需要改变,这三个环节都需要重新颠倒,这对于一个只追求体验的人来讲,其事观念上就已经有冲突和需要协调了。专注想要结果,而不是努力的过程——因为你的结果清单,就是你的价值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