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是否是一种必然应该受到鼓励的品质呢?一个宣称自己勤奋的人是否一定值得肯定与尊敬呢?或者说,一切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而真诚努力的付出是否都配得上我们投来的赞许的目光呢?
从教多年以来,我见过了太多被称为勤奋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态度与投入的精力往往令我肃然起敬,却并非人人都能收获满意的硕果。这一度很让我怀疑那种到处宣扬的“一往直前、无问东西”的励志告白的真正合理性。但冷静下来思考时,我又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也许是我们误解了“勤奋”真正深刻的含义,我们的所谓“勤奋”很可能是假的。
不是吗?且看我来照一照“伪勤奋”的三副嘴脸。
嘴脸一、雄心勃勃,试图全面兼顾;却总是顾此失彼、手忙脚乱。
我们常说: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但往往忽视了这句话的另一重意思:如果能力有限,那么很多责任你便根本担负不起。有一种人,野心比能力大,办法比想法少。他们往往错误评估了自己的真实水平,认为自己能够解决一切想解决的问题,担负所有愿意承担的责任。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况且术业有专攻,纵然再有本事,穷其一生,也只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比别人更精通;至于他并不熟悉的那些知识,则往往鞭长莫及。可是,不少人却偏偏会产生这样一种自以为是的假想:既然我能在这件事情上证明自己,那么我也有可能在更多事情,甚至所有事情上证明自己的能力——只要我想做。结果呢?你会发现,即使那些学富五车的专家学者,也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而且,他们在自己专业之外,对很多事情的处理水平其实很有限。打个比方,一个能把导弹发射上天,掌握了尖端技术的著名教授,就一定能比街头那些小商贩更善于恰到火候地做出好吃的茶叶蛋吗?一个医术精湛,用手术刀挽救了无数危重病人的医学大咖,就一定能同样熟练地抓起理发刀修剪出光彩照人的发型吗?我不相信。可有些人就是罔顾自己的精力、能力、实力,随时大包大揽,处处指手画脚。怎奈理想太丰满,而现实太骨感。这异常丰富且充满变化的世界岂是你想掌控就能掌控的呢?当然,我们承认,一个人对世界充满兴趣与好奇,渴望了解并积极参与,这本身没有错。但你的努力必须是既要有投入,更要讲求方向的,不应该总是抱着予取予求的心态,什么事都放不下,什么角色都想扮演。否则,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面面俱不到。努力,需要扎扎实实的付出,而非貌似勤奋的故作姿态。人生是要拼搏,却更要懂得选择与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鼓励“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的真诚与专注,但这并不等于要我们只会低头拉车,而不去抬头看天。如果,我们的付出,因为精准的定位、定向而能够产生更大的效能,又何乐不为呢?至少,要强过“一直在运动,就是不做功”的徒劳努力吧。
嘴脸二、规划丰富、习惯脆弱;夸夸其谈、言行失调。
“伪勤奋”者的第二个突出表现就是念头总是一闪而过,使出浑身解数却未见积久成习。勤奋,固然需要我们随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变化,迎接挑战;但更需要我们坚守底线、不改初衷。人生无处不在修炼,矢志不渝者方能锻造强大的内心。那种遇事就改弦更张、另起炉灶的人,往往会在努力的过程中表现得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看上去,他们似乎在不断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探索诸多灵巧方法。而其内心,却在本质上与心存侥幸,妄图走终南捷径的投机者并无二致。学习也罢,生活也好,都是一场持久战,得失往往不在于一时一地、一念之间。很多阶段都是无法跨越的必然,如果跳过,则往往不可避免地要再走回头路,从而付出成倍的代价。要知道,这世上好走的路往往都是下坡路;而看似一马平川、茵茵绿草之下,很可能是暗流涌动、羁绊你前行步履的沼泽深渊。天才如李白,不是也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经历吗?古人说:以生知之资志困勉之学。就是要告诉我们,最聪明的人也要下最笨的功夫。那些真正会读书、善读书的人,其实从来就不会迷信什么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屡试不爽的完美学习方法。归根结底,好习惯就是好方法,笨功夫就是真功夫。试举两例。
其一、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钱文忠先生是北京大学教授、我国东方语言文学学科奠基人之一的季羡林先生的关门弟子,季先生精通多国语言,对于古代中亚文字、印度古文字的研究更是独步学界,是国际上该领域知名的学界泰斗。钱文忠跟着季先生学习梵文这种生僻的文字时。为了学好语言,他曾经把一本语法书反反复复地抄。最后,梵文语法他都可以背下来。
其二、韩国著名围棋选手李昌镐,他16 岁就夺得世界冠军,被认为是当代仅次于吴清源的棋手,巅峰时期横扫中日韩三国棋手,号称 “石佛”,是围棋界一等一的高手。李昌镐下棋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少有妙手。妙手是指围棋中精妙的下法,有时候,一着妙手或解开困境,或扭转败局,甚至可一子制胜。厉害如李昌镐,为什么没有妙手?一名记者曾问他这个问题,他憋了很久说:“我从不追求妙手。”“为什么?妙手可是最高效率的棋啊!”“每手棋,我只求 51% 的效率。”记者愣住了,只求 51% 的效率?众所周知,棋子效率越高越占优势,高效行棋,自古以来就是棋手追求的目标。李昌镐又说:“我从来不想一举击溃对手。”记者再追问,他沉默了。
为什么世界第一的棋手,每子只追求 51% 的效率?要知道,职业围棋选手之间,即使有段位之差,胜负也只是在二三目之间。一般的围棋有 200—300 手,每手 51% 的效率,即有一半以上的成功率,150 手 51% 的效率累积到最后也会稳拿胜券。李昌镐最使对手们头痛的恰恰就是 “半目胜”,一局棋几百手,最后清盘——赢半目。妙手的确很美,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陷阱。人追求一击致命的时候,正是自己最不冷静的时候,成功了不免沾沾自喜,失败了心神摇晃,下一步最容易一脚踩空。全力之后,必有松懈;大明之后,必有大暗。这,正是成长的辩证法,更是人生的真谛。其实,在很多人的生活实践中,并不缺乏完美的规划,甚至也迈出了精彩的头几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古语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取得成就的过程通常并不平衡,一次因为懈怠而产生的断裂,都将意味着你的一切过往努力很可能顷刻间化为乌有。所以,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不讲究方法,正所谓:无招胜有招。所以,任何一种选择,只要你能把口头、心头的设想变为手里、脚下践行的现实,日积月累,就足以产生惊人的力量。借用曾国藩的一句话,就是:结硬寨、打呆仗。这世界从来不缺貌似积极热情,却眼高手低、夸夸其谈之辈,缺的是肯下笨功夫、日拱一卒的行动者。
嘴脸三、走不出“舒适区”,陶醉于“知道的幻觉”
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伪勤奋”称之为熟能生巧的陷阱。熟能生巧是否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常言道:温故而知新。不能牢牢地掌握旧知,就无法真正迁移新知。几乎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会将已知的知识作为探索未知的起点。但凡事过犹不及。不断重复的固有知识与周期性轮回的学习过程很容易形成某种刻板的套路。如果我们再因为害怕犯错而把自己深深埋藏进这些熟悉的套路之中,那么,已知的知识就反而可能比未知的知识更容易形成我们学习道路上的巨大障碍。比如,当你之前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习惯,如果随着学习内容的丰富,以及难度的提升而渐渐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新问题的情况时,你该怎么办呢?是打算继续用“旧瓶装新酒”、得过且过,只求简单舒适的学习体验呢,还是在“试错”的过程中不断校正自己前进的方向,形成新的更有效的学习习惯呢?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严肃而现实的选择,但你无法回避。虽然,我在前面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但那种坚持,并非一成不变。而坚持习惯,更不是泥守死板僵化的教条,它必须积极适应已经更新了的学习与生活节奏。这就要求我们随时保持清醒,不断进行反思,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解决问题而行动。我能想象得到,不断调整自己,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注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如果我们能够真得做到这一切,走出那些貌似驾轻就熟,实际早已落后退化的思维定势,那么,我们的整个人生境界就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再讲一个小故事:
世界著名的脸谱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亿万富翁扎克伯格每年工作再繁忙,都一定会给自己确定个“小目标”,坚持积极完成。比如:2009年,每天打领带上班;2010年,学习中文;2011年,只吃自己亲手屠宰的动物;2012年,每天写代码(coding);2013年,每天跟不同的人见面;2014年,每天写一封感谢信;2015年,每两周读一本书;2016年,开发一款私人专属人工智能助手以及全年跑步587公里(365英里);2017年,拜访美国每一个州,与那里的人会面交流;2018年,集中力量解决facebook面临的难题;2019年,组织一系列关于科技未来的公开讨论,探讨其中所包含的机遇、希望和焦虑。
其实,这些目标并不宏伟,也并非难于登天。也许,有人会疑惑:作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之一,扎克伯格早已是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了,其财富几十辈子都花不完。可为什么非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每年去完成这些并无多少实际意义,却异常麻烦的目标呢?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扎克伯格的小目标其实并无特定目的,而是一种挑战(Challenge)。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心智训练。他每年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强化和训练自己的心智,让自己不断走出大脑的“舒适区”,从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思维活力。在我看来,这样的人才真正配得上“勤奋者”的称号,他们有着坚定的意志,更渴望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获知丰富的人生启示与生命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奋不仅仅是一种生活、学习的态度;也是一种宝贵的生命活力与思想资源。要想实现这种资源更加优化的配置,就必须学会反思省察中深入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为面向未来的那些投入与坚持指明正确的行动方向。
那么,你真得做好勤奋的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