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就是走进作者为我们构建的一个世界。欢迎来到“一书一世界”。今天给大家继续分享《我的一个世纪》这本书的最后部分:自助者人恒助之,成就事业巅峰时刻。
4 自助者人恒助之,成就事业巅峰时刻
在上一节中,我们讲到了董竹君从婚姻的牢笼里挣脱了出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可如何摆脱所面临的经济困境是她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此时父母已老,孩子尚小。
董竹君首先想到的是像在四川一样办实业,她利用变卖首饰衣服筹得一笔资金,创办一家纱管厂。并在后面得到菲律宾华侨的集资扩大了规模,可惜这个厂毁在了日军的轰炸中。
董竹君最艰难的时候当过一件自己的衣服,换得0.5元以解决一家人的晚餐。在最困难的时候她甚至想到了死。可后来她转念一想,如果死都不怕了,那还有什么困难是解决不了的呢?
真可谓是天无绝人之路,这时候有个叫李松高的人找上门来,说他在四川听说了董竹君离婚的事,对她十分的佩服,愿意拿出2000元资助她办实业。
对于这份雪中送碳,董竹君感动万分。同时她也知道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这次不能再有半点闪失。思来想去,她决定在上海开一家川菜馆。当时上海以广东福建菜系为多,大多数人认为川菜又麻又辣不适合江浙一带的人的口味。
可董竹君不这么看,之前在四川时和夏之时出入过一些川菜的高级菜馆,认为川菜只要做得好,其中的鲜美还是能征服很多人的口胃的。从董竹君决定开川菜馆的这一刻,她的人生迎来了第四个转折点,这也是最辉煌的一次。
从菜馆的取名到选址再到店徽的设计,董竹君都亲力亲为并力求完美。取名锦江小餐既朗朗上口又极富美感还有很深的寓义。“锦”字来源于成都因锦缎闻名,又名锦州。“江”则是取自成都东南门流过的那条江水。竹君希望川菜有朝一日也能如成都的锦缎一样出名。
在当时2000元,只能开一家很小的菜馆,还不能开在闹市。董竹君费了很大周折才找到一处既满足饭店走精品高端路线的要求又租金便宜的场地。
店徽是一丛竹子,既体现了主人的雅意又代表者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菜品和店面的装修以及服务员的精神面貌上都趋于完美。
为解决当时女子的就业困难,锦江菜馆大批启用女服务员。董竹君对她们要求极高,外表秀丽、品行端庄的女服务员成了锦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锦江小餐就是锦江饭店的前身,从开张的第一天开始就高朋满座,得到各方社会名流的认可。就连杜月笙也主动伸出橄榄枝帮忙扩大餐厅规模。
凭借着董竹君的智慧,锦江菜馆经受了日本军的炮火,国民党时期的通货膨胀,迎来了解放。
解放后,她把锦江的两个店都献给了国家,餐馆更名为锦江饭店,董竹君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她还多次当选上海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周总理曾在家中为董竹君设宴,赞道:一个人革命不容易,一个女人革命更不容易,一个女人要做成功一件事就更难了,可她董竹君都做到了。
董竹君迎来了她生命中的高光时刻,实现了自己以经济开路,为争取男女平等做一番事业的人生目标。
5 结语
常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一生如何度过,不仅要看他成功时的样子,更要看他在逆境里的表现。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曾经是督军夫人的身份,六十多岁的董竹君也蒙冤入狱。在监狱里度过长达六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她每天刷两次马桶,在不足3平米的小房间里慢跑,每天入睡前闻一下枕边的香皂。还在70岁生日的时候,以青松的高洁勉励自己。
出狱后董竹君在78岁的高龄开始写作,写自己这一生的故事。
董竹君的一生可以用她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也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这就是董竹君老先生传奇而励志的一生,1997年12月她在接受采访后几小时内因感冒而辞世,享年9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