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个微博热搜:女生最讨厌的男生穿搭vs. 女生最喜欢的男生穿搭
看了众网友的帖子,我大概明白了这个热搜的意思:只要人帅,穿啥都好看。比如,当鹿晗穿上上边这件路人甲的条纹T恤,也照样是美的。
除了颜值的重要性,这条热搜也说明了,女生对男生如何穿衣是有一定期望的。也许,鹿晗穿什么都是美的,即便他穿上一条粉红色的裙子,我想也是不乏夸赞之声的。
可是,如果是一个普通男生呢?如果我们在校园里看到一个穿着粉色裙子的男生,我们会淡定地接纳而不去评论他吗?
同为穿衣,这条微博热搜让我想起了上个星期听到的一条北德电台的新闻。新闻里报道了一个在汉堡举行的Workshop。在这个Workshop里,几个12到13岁的男孩可以把自己打扮成「异装女王」(Dragqueen),并且有专业的摄影师来为他们拍照。比如脚踏高跟鞋,戴着红色假发套,浓妆艳抹,黑裙子,再披一件实验室里的长大褂。这就是12岁的男生吉姆的打扮。
吉姆自己留着一头金色长发:“我留着长发, 但我是一个男生。对我来说,留长发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可其他的人并不这么想。这让我感到很惊讶。把穿衣打扮和男女性别固定地捆绑在一起,我有时觉得这种想法很荒谬,很夸张。”
这个Workshop的组织者来自伦敦,25岁,身着简单的黑色T恤,搭配着银耳环和惹眼的蓝色指甲。在英国,他经常打扮成异装女王参加演出。他自称为「酷儿」(Queer),也就是说,他觉得他不属于普遍意义上规定的男性或女性。他认为,小孩子应该学着对一些既定的社会规则进行思考,而“性别界定”就属于这些既定规则中的一项。
▲ Image from shutterstock
这个活动给了男孩子们一个试验的舞台,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打扮自己,打破性别规则和限制,尝试自己因为不曾接触而感到害怕的东西。而这种尝试越早越好,十二三岁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差异并学会包容,等到18岁可能就晚了。这样的Workshop,是德国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多样化思维的一个尝试。
那这条新闻给了我什么启发呢?
一,普遍来讲,男生在穿衣打扮上的空间更小。比如说,一个留长发的男生比一个剪短发的女生,一个穿裙子的男生比一个穿男式西装的女生更能引起非议。范冰冰穿男装拍一组照片可以成为霸气的“范爷”,而一个男演员如果穿一身粉裙子拍一组照片恐怕就会被骂成“娘炮”了。
从这方面来看,男生在穿着打扮上更受歧视,我们对他们更不宽容。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汉堡这个Workshop的参加者都是男孩子的原因。所以,我们以后对男生是否也要多些宽容?也许,弱势群体并不总是女生。
二,其实,我们现在接受的一些普遍性规则本来就不靠谱。比如为男婴准备蓝色,为女婴准备粉色的衣服。似乎全球的人都知道,蓝色代表男性,粉色代表女性。
可这个规则,是20世纪初期才成型的。一战前,妈妈们从亲手给孩子做衣服转成购买儿童成衣。而儿童服装商为了卖出更多的衣服,急于建立一个颜色规则,这样,新生的女儿就不能穿哥哥的旧衣服了。所以,女宝穿粉,男宝穿蓝,本就是商家的小阴谋。
在这之前,在欧洲,颜色只会和阶级,不会和性别挂钩。粉色也曾是男性贵族喜欢的颜色,也曾是男性的象征。所以,既然规则本就可以变来变去,我们为何要死抓不放?
三,这个新闻还让我想起了最近很火的卖口红的李佳琦。从世俗角度看,李佳琦可能有些“娘”,至少不算阳刚。可换个高级点的角度,当李佳琦对着镜头,化着妆,涂着各色性感红唇的时候,何尝不是突破了男人的刻板形象呢?
不过有些可惜的是,「李佳琦现象」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纯商业价值,他的形象也好,人设也罢,都是和最简单最直接的消费行为挂钩的。如果李佳琦们也能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比如为打破社会对男生穿衣打扮的偏见发声,在其商业价值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社会价值,岂不更好?仅从这个角度讲,我希望在中国,李佳琦可以多一些,《奇葩说》里的肖骁可以多一些。
扯的有点远,再回到我们普通人身上。讲真,如果你有一个上小学的儿子,你敢上他穿上裙子去学校吗?也许我们可以向好莱坞女星娜奥米·沃茨(Naomi Watts)学一学,就是《面纱》,《金刚》,《穆赫兰道》,还有美国版《趣味游戏》的女主,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女演员。这是她家小儿子:
看上去,娜奥米很支持儿子的穿衣风格。小伙子走得还很有范儿,粉大衣丢给老妈拿。
如果有一天,你的儿子跑过来说,爸,妈,我想穿粉裙子去上学,那你会怎么办呢?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非严肃德国:fys_deguo
以德国为坐标,分享生活中有趣的德语、人、物、事儿,还有成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