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技术和社会背景下,大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因此需要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而此中的重点在于课堂。不论有多么明确的指导思想,不论有多么好的教材,最终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绎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有许多很好的主张,比如: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开口说话,把课堂交给学生。可是,当教师面对“启而不发”的学生,当教师面对沉湎于手机游戏的“低头族”,又怎样实现这些好的教学主张呢?每个当老师的人,都希望得到学生的赞誉,但也不害怕学生的批评,最怕的是,无论自己讲的好坏,学生都没有反应。看到学生的无动于衷,有时真希望他们把自己哄下台去。尽管如此,我仍然坚信: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
如何打破课堂的沉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呢?读了英国著名教育家托马斯·沛西的《教育原理》,其中一段话很有启发:“解决教育上极大多数问题的钥匙在于了解游戏,这种说法并不过分。不管游戏者是儿童还是成人,它们都表示有机体对自由的自我表现的渴望。这种渴望,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约翰牛的另一个岛屿》一书中的疯子和尚的理想,他梦想着‘一个共和国,在那里工作就是游戏,游戏就是生活;三而一,一而三。’”英国哲学家怀海特曾引用这段话,并奉为“技术教育的理想”。两件事可以印证沛西的论断:在前不久学校运动会上,学生的奋力拼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个女生得了百米第一后接着跑400米,累到呕吐;还有个女生跌倒在跑道上,毫不迟疑的爬起来跑到终点。所有这些我都用镜头记录下来。没有奖金,也没有人督促,为什么她们这样专注,这样尽力呢?说明人都有在游戏中求胜的本能,年轻人更是如此。还有一件事经常引发我的思考,就是学生们在手机上玩游戏时专注的表情,即使是在班主任再三禁止其玩手机的场合,他们仍然控制不住自己,总是偷偷玩上一会。我常想,如果让学生像玩游戏一样学习该多好啊!
基于上述想法,我对课堂游戏教学有以下建议。第一,游戏要服从教学目的的需要。围绕课程内容设计游戏主题,将教学问题巧妙嵌入游戏之中,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第二,将学生引入游戏的情境之中。游戏要有场景,有情节,有悬念,有吸引力。第三,科学的提出问题。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即使有答案,也不见得是唯一的。问题所涉及的可以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却未加注意的现象。千万不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明知故问。最好是容易引发学生争论的问题。第四,游戏的情境中最好有角色扮演。每个学生可自由的选择角色并可进行角色互换。第五,一定要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计成绩。小组可以是平时的班级小组,也可以由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第六,游戏最好是能够进阶,比如通关和累计游戏得分。第七,教师可以加入到游戏之中,但在游戏过程中对学生不加干预。第八,由学生自己总结游戏的体会,从游戏中悟出课程所学的知识点。
课堂游戏教学方式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他们好奇求胜的本性,更重要的是创造有效、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像胡适先生所说的那样:大学培养出来的人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的推理和根据证据来相信某一件事的习惯。”当然,达到此目的的路径不仅仅是游戏教学方式,也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取游戏教学方式。